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

时间:2022-10-11 12:22:12

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整体素质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山东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省,其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情况。本文在借助山东省17地市的相关指标对全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相关性;对策

一、引言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过程,是各种要素由农村向城镇不断聚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空间体系下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共同优化的进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8%,而当时世界平均水平是30%,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5%。但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0%,城市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美国、日本于1970年就已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率也在70%到80%之间。相比之下,中国还有很大差距。

本文结合2013年山东省17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了解山东省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深入探讨。

二、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山东全省受经济、社会、自然、历史、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地域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现象,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东部明显快于西部。

表12013年山东各地区城市人口比重

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全省总计53.75泰 安 市53.76济 南 市66.00威 海 市60.32青 岛 市67.72日 照 市51.31淄 博 市65.31莱 芜 市55.18枣 庄 市50.43临 沂 市50.36东 营 市63.19德 州 市47.74烟 台 市57.85聊 城 市42.05潍 坊 市51.76滨 州 市51.20济 宁 市48.33菏 泽 市41.61数据来源: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表22013年山东省各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地区人均GDP地区人均GDP全省总计56323泰 安 市50296济 南 市74994威 海 市91010青 岛 市89797日 照 市52778淄 博 市82889莱 芜 市49390枣 庄 市48346临 沂 市32902东 营 市156356德 州 市43542烟 台 市80357聊 城 市40084潍 坊 市47943滨 州 市56771济 宁 市42796菏 泽 市24542数据来源: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近年来,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其中青岛市2013年底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7.72%。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所在的山东半岛经济区经济总量高达2.6万亿,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居全国第四位。

相比之下,省内中西部地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明显慢于东部。中部的东营和泰安在山东经济排名中也是相对靠前的。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使东营走上重工业发展的道路。而泰安则因泰山的存在促进了全市的旅游业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枣庄六个地区。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六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很慢。

三、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情况总结及对策分析

(一)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情况总结

1.山东省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青岛等地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5%,而内陆地区如聊城、菏泽等地的城市化率相比国家平均水平50%还有很大差距。

2.经济发达城市带动作用不明显

新世纪初期,党中央提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后带动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青岛、烟台等地无疑在带动山东经济发展问题上被寄予厚望。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青岛、烟台的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提高迅速。但是山东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不甚理想。

3.城市基础设施普遍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方针。这一方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而中小城市发展受到抑制。

(二)对策

1.政府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对济南、青岛内部经济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使其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威海烟台等沿海城市与内陆的城市联系。建立起以济南、青岛为省内两大中心,形成胶济城镇连绵带和五条城镇发展轴,即聊城一济南一青岛一烟台一威海轴、德枣轴、日菏轴、京九轴和沿海轴的空间格局。

2.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谋求发展

全省各地区、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交通、技术、文物、特产、人才等资源,确定主导产业,积极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不过分依赖中心城市,形成独立产业竞争模式。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

借助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机遇,积极完善各地区的交通、建筑、文化等设施的质量,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引导市民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为农民工进城提供良好环境,提高地区形象,有利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杨慧.北京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4)

[2]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l)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业 下一篇:浅析联合国财政危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