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生交往的新模式

时间:2022-10-11 11:41:54

构建师生交往的新模式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开放;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和即兴发挥。

关键词:新课程 交往 互动 开放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交往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所谓交往,就是共同存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形式。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基本途径是交往,离开了交往的师生关系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当前的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仍然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放不下“师”的架子,永远走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诸如“听懂了吗?”“会不会?”“对不对?”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对师生间的交流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倒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压力感,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沟通。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体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主导而是另一个平等的主体。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流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首先必须队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上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要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要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必须对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教学关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过程更为愉快,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突出主体地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靠的是自己的学知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帮助,而不是教师这一天然职业权威。过去我们要求教师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但由于教师先天所拥有的知识权威、学生学习渠道权威和职业权威,使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现在,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契机,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还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应不应该严格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课堂角度讲,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木偶人,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即兴发挥,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这样,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都已成为可能。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师生交往新模式的目标。

上一篇: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下一篇:对中学实施创业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