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消费新模式

时间:2022-06-18 08:06:02

构建消费新模式

这里所说的消费,仅是指个人生活资料。在考察海南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消费,无疑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为人人都要消费,年年都要消费。凡有人群的地方,概不例外。

而长期来,我国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谈生产的多,谈消费的少,甚至只能谈生产,不能谈消费,致使在消费领域积累的问题甚多。它既影响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更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抓住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就有必要对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消费情况作一剖析,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调动人民发展生产最大积极性、又能使人民得到最大实惠的消费新模式。

一、消费――是个长期被遗忘的问题

1.先生产、后生活,变成了生产就是一切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是社会生产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只有这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社会生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可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把这一关系扭曲了。甚至用“先生产、后生活”来压制消费。“先生产、后消费”,本意是说生产是起点,只有先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人们才有条件消费。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在一段很长时期内,例如在上世纪60-70年代前后,变成了生产就是一切,消费是无足轻重的,甚至被遗忘在角落里。如若不信,请看事实:

从1949到198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由466亿元,增加到661 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5.1倍,平均每年增长9.4%。而反映城乡人民生活的、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由1 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80年227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不到1倍。(那时主要是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5倍多,而人民生活增长不到1倍,可见消费被遗忘的程度。

2.政冶要挂帅。讲“消费”就是不突出政冶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左倾思想严重泛滥时,突出政治是又一表现。万事需要讲政治,时时处处要突出政冶,如有谁要讲一下消费,那就会批之为不突出政治,资产阶级思想作祟。由此那时形成了一种风气,生产就是为政治,一切都为政治而生产。特别是1956年后,不断地搞政治斗和政治运动。不说“整风反右”,三年“”,、“四清运动”等。仅在1967、1968两年的动乱时期,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就超过1000亿元。十年中,国民收入合计损失人民币达5000亿元。政治搞得轰轰烈烈,消费就变得冷冷清清了。这从工人、农民的收入中可见一斑。据统计,从1957到1977年的二十年中,没有一次全面提升工资,只有1959年、1963年和1971年进行了个别行业和企业的升级工作,升级面很小,完全是象征性的。如1959年升级面只有2%。这就遏制了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后,职工的工资不仅停滞不前,而且还出现了两次下降情况:第一次是第4.五年计划时期,平均每年下降1.5%;第二次是十年时期,平均每年下降0.5%。197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只比1957年增加7元。

再看全国农民的收入如何?从其消费水平,可见一斑。按当年价格计算,每个农民的消费:1952年为62元,1978年为132元,二十多年只增长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为100,到1978年为157.5,实际仅增长0.5倍稍多一点。

3.备战高于一切,那有“消费”的地位

在上世纪60-70年代之际,备战叫得最响,一切都要围着战备转。战备虽然也是政治,但是另一种政治。必要的战备是需要的,夸大的战备是有害的,害什么?害人民的生活。战备需要花钱,而在一定时期内的钱是有限的,战备用多了,用于人民生活就少了。在战备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建设”,就是准备打仗,把大量工厂迁移到西南部的深山老林,并且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一面建厂,开路……花钱;一面将原有大批厂房、设备废弃,丢钱。“三线”建设工程,从1965年开始,持续到70年代末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高达2050亿元。那时的2050亿元,相当于现在的好几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没有消费的地位了。

1957年,全国消费基金702亿元,用于备战费用相当于三年的消费基金;1978年消费基金1888亿元,用于备战费用相当于一年多的消费基金。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钱用于消费呢?

二、消费――亟需予以正名

1.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消费亟需正名,还它本来面目。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手稿:导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与“消费”有其极其丰富的论述,他们既重视生产、也重视消费,认为生产和消费有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发点与归宿,有生产才有消费,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否则生产就毫无意义;二是互为媒介,生产表现为消费手段,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进行;三是互相转化,生产把消费对象创造出来,当原有的产品消费完了,也就创造了生产重新进行的要求。

甚至从某个角度说,消费就是生产。这是因为:(1)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人们辛辛苦苦劳动一天以后,如果没有消费,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就不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没有人们的劳动,生产就要停顿,社会就不能发展。(2)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例如一台电脑,只有被人用了,它才成为现实的电脑。(3)消费创造出新的需求,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例如,人们对电视机的追求,从黑白到彩色……,就是清费者不断追求的结果。

因此,生产和消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由此,我们要真正重视生产、同时也应该重视消费。

2.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以人为本”当体现在多方面。而首先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人民的民生上。人民生活如何?这是“人本”思想最本质的体现。民生中“源”是收入问题,有了一定收入来源,其他问题就比较好办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就是民生思想的体现。当然民生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根据同志在浙江工作的经验,他系统地提出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十个方面。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早已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的工作理念。浙江全省和省级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72%和73%。

二是表现在人民的共享上。社会财富,改革成果,为少数人专用,还是为全国人民享用?这是区别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还是少数人统治的社会的分界线。以民为本,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的本质反映,社会财富,改革成果,当应为全国人民享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城乡居民人均收系起来,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三是表现在人民共富上。城市富,农村穷;城市人民收入较高,乡下农民收入较低,这是我国当前城乡差距存在的现实。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改革开放初是1.8:1,后扩大到最高时的近4:1。工人工资增长很慢,而农民收入增加更慢,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十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最大亮点就在于此。它不仅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人民收系起来,而且把城乡居民收系起来,实现同步增长,有利于缩小工农差距。缩小城乡差距。不仅如此,而且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城乡人民共享经济增长、改革发展的成果。

3.扫除“三大”障碍。不断促进消费提升

(1)努力提高收入水平,让人们“能”消费

提倡消费,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收入水平。对消费认识不清,固然会抑制消费。但如果人们的劳动收入水平很低,同样会抑制消费,在对消费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当前主要任务是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让他们“能”消费。但近几十年来,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劳动者收入过低,抑制了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历年数据,近二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是逐年下降的,如1995年占51.1%,到2003年下降为44.7%。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要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水平更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低,是抑制我国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

多年来,反映内需不足,其中很大原因是农民消费太低。如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7810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5858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有31952亿元,诺大农村的消费只占城镇消费的七分之一,可见农民收入太低,制约着内需的提升,如果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将能促进内需的提升,经济的继续腾飞。

如果随着城镇化的推进,2亿多农民工市民化,那未,就能进一步促进消费。从现有资料看,农民的消费力与市民的消费力相比,大致相差3倍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

(2)健全社会保障,让人们“敢”消费

人们的消费,不仅有能否消费的问题,而且还有个是否“敢消费”的问题。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村居民1.05万元。就这点收入,人们当然只能紧绷绷过日子。而城镇广大居民却对这点钱,还不敢全消费掉,为什么?有三怕,

一怕子女上学。子女上学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公办幼儿园,开支还有个谱,但很难保证入园。如果入不了公办幼儿园,进入民办幼儿园,开支就大了,一年没有2-3、3-4万元打不下来;念小学、中学都要化钱,念大学就更不用说了,一年开支至少在几万元。现在不节点钱,今后咋办?!

二怕生病。生小病,化个几百、几千还好办。万一生大病呢,这就难了,少则要化几万元、多则甚至化上几十万元、上百万,这到那里去弄钱呐,只有靠平时节约一点,刻苦一点,节点钱,以备急需。

三怕养老。人人都会老,人人都要老。老了咋办?靠子女。现在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对小夫妻,要照顾两对老夫妻,怎忙得过来。而且他们大多也己进入老年行列,力不从心了。进养老院?上海养老模式叫9073,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街道里弄托老,3%的老人才能进养老院养老。可见能进养老院的人数之少。进不了养老院,在家雇保姆养老。按现在市场行情,每月不付4-5千的保姆费是找不到人的。现在不节点钱,老了怎么办?

因此,对城镇居民来说,不仅要解决能消费的问题,还要解决敢消费的问题。当然,增加收入的基础或说前提,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改善消费环境,让人们“愿”消M

良好的消费环境,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欲望,慷慨解囊,多掏腰包,刺激消费,把商业、服务业推上去;反之,消费环境不好,假、骗、冒到处泛滥,问题食品、有害食品屡禁不止……会抑制消费。使人们不敢买、不敢吃、不敢游,拖消费的后腿。当前我国消费不足,原因固然很多,而由于消费环境不好,不能不说是其中一大原因。要促消费提升,有关部门就必须下大力气,依法管好商品、管好旅游,管好各种有益服务。使人们在享受各种消费时,无后顾之忧。

上述“三怕”是当前人们不敢消费的主要障碍,要使人们敢于消费,就必须逐渐消除这三大障碍。“三怕”解除之时,必是消费提升之日。

三、消费――需要构建一个新模式

何谓消费模式?主要是指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三个方面:

1.消费水平――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

消费水平是构成消费模式中最基本的要素。所谓消费水平,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有支付能力可以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从目前世界主要国家考察,消费水平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贫穷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1949年以前,我国就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是属于贫穷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全国解放后,特别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就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走向了温饱型,过上了菜饭饱、布衣暖的日子,但这个时期过得很长,直到现在还没完全全部走出来,预计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才能走上小康型。当然,这是从全国的总水平来说,不排斥有些地区、有些家庭己过着小康型、甚至富裕型的生活。

鉴于历史的教训,今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有一套“规”与“法”。所谓“规”,就是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与国民收入增长挂钩,国民收入增长,人民收入也增长,要成为一个规矩。本着“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原则,规定增长的一定比例,比如二与八之比,或是三与七之比,这可视当时多方因素而定。在此基础上,全国人大加以立法,用法律形式把它定下来。以防止国家某些领导人对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主观性或随意性。

2.消费结构――能使新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所消费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物质资料中,主要有吃、穿、用、住、行等的构成。在精神消费资料中,主要有观赏、旅游、阅读、休闲、享受等。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不同,消费结构可先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资料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和以精神消费资料为主的消费结构。前者为生活型的消费结构,后者为享受型的消费结构。在生活型消费结构中,如果以吃穿为主,那是生存型,低水平的,否则就会活不下去。如果以用、住、行等为主,可说是温饱型,比前者提高了一步;在享受型消费结构中,如果仅以阅读、观赏等为主,那还是刚迈进富裕的初级阶段,只有到了以旅游、休闲、享受等为主,那才进入了富裕和最富裕型阶段。

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一个指示器,过去常用的一个工具――恩格尔系数。这是19世纪中期由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首先提出来并命名的。其主要内容是说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也就是越贫穷。

社会发展到今天,能否仍用这个公式来分析贫穷与富裕?不能简单沿用了,需要修正。其基本原则可用,但具体内容须更新。因原公式存有三大漏洞:一是把食物看成是单一、且只有一种价格,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单以食物支出多少定贫穷与富裕,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假定有甲乙两个家庭,其他条件都一样,但甲比乙要富些。在食物支出中,甲因为有钱,购买食品,都要买高档的,如买大米,要买7元钱一斤或更贵的;而乙家庭因为穷些,食物支出,拣最便宜的,米只买2元钱一斤的。如果单用食物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那就会出现悖论:甲家庭食物支出数大,恩格尔系数高,属于贫穷;乙家庭食物支出数小,恩格尔系数低,属于富裕。这岂不笑话;二是从消费结构看,单从食物支出看,太片面。现实的家庭生活,在消费结构中,突出的是“新三座大山”,即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这是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看这个,岂不太片面。据报导,2005年,北京恩格尔系数为31.8%,己进入了富裕型。其实不是,上述三项费用占46.3%,如与恩格尔系数31.8%相加,即为78.1%,还属于贫困。再从全国来看也是这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看,早在2000年就达39.4%,岂不已超过小康、进入富裕阶段。其实不是,否则我们就不用奔小康了;三是从收支结构看,农民自给自足部分,是既不算收入、也不算支出,如单用食物支出来算恩格尔系数,就难保正确。据报道河北省有几个贫困县,食物支出只占25%左右,那岂不成了很富足的县了?当然不是。由此,现在使用恩格尔系数分析贫穷与富裕,必须进行更新。基本原理可用,系数计算的对象需换。正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把现在所采用的“系数”称为“新恩格尔系数”。

新恩格尔系数,计算对象与旧式不同,它把人们消费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三类。如生存资料占总支出的60%以上为贫困、占50%-59%为温饱、占40%-49%为小康、占30%-39%为富裕、低于30%以下为最富裕。生存资料中应包括食、衣、住(社会平均水平)、行(公共交通)、医、学等。不是单一的食物支出,这样比较符合当前生活实际;享受资料,在当前是指观赏、旅游、休闲等;所谓发展资料,是指有益于人们文化发展、身体健康发展、科技知识深度发展等。如留学深造、遨游太空、深海探密等。现在这种活动虽还不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一定会多起来。以此为标准,计算恩格尔系数,是时代的需要。

人们消费水平,要与恩格尔系数挂钩,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应逐步下降,每一个五年规划内,应有下降指标,这对政府来说,是压力,而对人民来说,是个可衡量的期盼。

3.消费方式――绿色、服务消费为主

消费方式,是说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去消费。消费方式既是个人素质、思想行为的表现,也要受社会环境和倡导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很大。我国是个刚脱贫奔向小康的国家,有些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先富起来了,甚至富得冒油。但怎样进行合理、文明消费?却尚是“消盲”,认为钱是我自己的,我愿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于是“浪费消费”、“糟蹋消费”、“野蛮消费”……各种不文明的举动都使出来了。如住房装修、拆了装、装了拆,过度装璜。上餐馆、吃一半、丢一半,大甩派头。添置家俱,祖传不要,过时不要,换了一套又一套。至于衣着之物,喜新厌旧更不在话下。出去旅游,从国内走到国外,走到哪涂到那,写上“老子到此一游”……这那里是正常人的消费,完全是洋场恶小对资源的糟蹋。消费要提倡,浪费必须坚决反对。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到家庭中的糟蹋……,是一笔十分惊人的数字。据新华社“向浪费说不”专栏报道:

数据一:居民一年随手扔掉两个华北油田;

数据二:城市供水每年流失超过2000个昆明湖;

数据三:全国年待机能耗相当于近三分之一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

数据四:餐桌前损耗700亿斤粮,可供13亿人生活近两月;

数据五:北京年产废纸耗水1.8亿立方米,超过怀柔水库。

由此可见,消费方式决非小事,它是事关个人素养、社会风气、国家文明程度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提倡文明消费、惩治野蛮消费,并逐级落实到省、市、县,直至街道乡镇各级组织,作为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倡导绿色消费,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购买消费资料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物品或追求生活舒适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重视对垃圾和废物的处置,做到少污染和没污染。

服务消费,是实物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国家还处于贫穷之时,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满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裕,人们将不满足于实物消费,要求享受,如看戏、听音乐、外出旅游等…一服务消费就逐渐发展起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现在服务业都己超过了实体产业,我国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目前已形成了十大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居家、养老、法律、网购、电讯、住宿餐饮等。

服务业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相比,发生了下列变化:人与人之间买卖有时互不见面,需要有更大的诚信;有时人与人之间接触既近距离又长时间,需要有更大的互相包容;有时身在群体之中,不骚搅他人,更需要注意文明和修养;有时是上门服务,既助餐又助医及打扫,更需要互信和体谅……。总之一句话,在享受服务消费之时,对消费者来说,享受提高了,要求也提高了。否则,会出现处处不协调、甚至产生无穷烦脑的事来。

上一篇:追寻挪威璀璨极光 下一篇:体会日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