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省农户消费需求调查看农村消费政策的效应

时间:2022-10-11 10:59:52

从海南省农户消费需求调查看农村消费政策的效应

摘要:本文基于海南省农户消费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户的收支状况、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缺乏产业多样化的创收渠道,农户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尽管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消费需求,但是受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制约,这些需求难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在配套措施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农村消费政策出台的时机显得不够成熟,大力推行会削弱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后劲,最终影响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农户;消费需求;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70-05

消费,有狭义的消费,也有广义的消费。狭义的消费仅指基本生活用品、大宗耐用消费品 等物质消费,而广义的消费还包含文教卫生、旅游休闲等较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限于我国国情,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消费仍处于未启动的状态,本文仅对狭义的消费进行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受发达国家需求大幅萎缩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遭遇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政策之一,扩大农村消费,培育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危机时期经济平稳过渡的保证。2009年2月1日,“家电下乡”工程开始向全国推广,标志着农村消费政策的全面启动,而后,“农机下乡”、“汽车下乡”政策也陆续出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问题,比如农民消费意愿有多高?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大?当前的农村消费政策是否与农户实际消费能力相适应?存在哪些限制农民消费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增长和保持农户可持续发展后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为了摸清这些情况,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于2009年4月份对海南省17个县(市)农户的收支状况和消费需求进行了问卷调研。

选择农户样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贫富程度。首先按照生活水平富裕程度,在海南省17个县(市)分别选取富裕、中等、贫困各一个样本村,甚至在每个村中随机选择富裕、中等、贫困样本农户各一至两户,每个县(市)合计选取样本农户12户。本次调研共选取样本村51个,涉及204户样本农户,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填写和面对面访谈。

二、海南省农户消费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1.青年农户占比较低。全部样本农户平均年龄为44岁,从年龄段分布情况看,样本农户以40岁以上的中年为主,占比达到70.76%,而30-40岁之间的占19.88%,30岁以下的只占9.36%。农村地区目前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或到企业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少。

2.普遍拥有初中以上学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海南省农户的教育程度有一定提高,仅接受小学教育的占17.54%,接受完初中义务教育的占49.70%,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占26.32%,而不识字和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共为6.43%。

3.电视和报纸是主要信息手段。海南省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工程普及率较低,样本农户中仅有极个别农户能上网获取信息,大部分农户的信息手段是电视和报纸,其中,60.48%的农户是通过看电视,20.96的农户是通过阅读报纸,而通过广播、村干部宣传等其他手段获取信息的为15.32%。

4.家庭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基础条件基本完善。通电通水情况对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有互补效应,良好的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情况能促进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目前海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果较好,调查的样本中,全部农户家庭通电;四分之三的家庭接通自来水,另外四分之一的家庭使用自用水井。

(二)样本农户收支状况

1.整体收支基本均衡,但储蓄能力较弱。对家庭收支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可以看出,样本农户2008年户均收入为6.37万元,而户均支出为6.75万元,总收入和总支出分布最集中的区间都是1万元以上区间,户数占比均为77.65%,收支基本均衡(见表1)。但具体到每个样本,其收支情况有所分化,约三分之一的农户当年收不抵支,略有亏欠,需要动用以前年度积蓄或进行借款;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当年有结余,但户均结余不到2万元。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海南省农户大部分能够实现收支平衡,但是储蓄能力较弱,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显得不足。

2.产业活动集中在工商业和农业,缺乏提高收入的途径。工商业、农业和林业、渔业和水产业是农户收入来源最多的三大产业,其中,最大的收入部分来自工商业,占34.76%;农、林业次之,占28.83%;渔业、水产业第三,占12.01%。其后依次为畜牧业收入、运输服务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教师干部工资等(见图1)。由于海南省“农大于工”的产业结构,农村地区产业较单一,除了传统的“务农”,农户的商业活动以商业贸易(小本生意)为主,工业则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坊,农民提高收入的途径较为缺乏,直接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3.贫富程度对开支项目分配有较大影响,但对消费行为影响很小。样本农户的开支结构中,最大的支出部分投入在生产项目或工商业成本,占46.60%;日常生活开销和住房支出列第二和第三,分别占15.89%和14.51%;小孩上学支出占7.18%;购置大宗耐用消费品(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消费性固定资产)只占7.12%;其余分别为手机电话费、看病、买、水电费等(见图2)。

从贫富程度来看,富裕农户和中等农户最大的开支为生产项目或工商业投入成本,而贫困农户最大的开支则为日常生活开销。从总体开支最大的前四个项目来看,生产项目或工商业成本投入和房子的开支占比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日常生活开销和孩子上学占比则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对于大宗耐用消费品支出项目,如购置生产性和消费类固定资产,富裕、中等和贫困农户的开支比例相差无几,都不超过10%。那么,从消费的绝对额来看,富裕的农户,其耐用消费品的实际消费支出要大于相对贫困的农户(见图3)。

(三)对海南省农户消费能力的基本判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农户的消费能力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海南省农村地区以中年以上农户居多,普遍接受过义务教育,但是消费观念传统;由于缺乏产业多样化的创收渠道,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集中在农林牧渔和小型工商贸易等经济活动,而支出项目则主要是生产项目或工商业成本和日常生活开销,用于消费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农户总体收支基本相抵,储蓄能力较弱,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农户的现实购买力非常有限。

三、影响海南省农户消费需求的因素

(一)样本农户的消费需求现状

鉴于消费类固定资产在耐用消费品中占比较大,笔者主要分析农户对该类资产的需求程度。首先,对农户的购买意愿进行考察。样本农户中,目前有新购消费类固定资产打算的农户有91户,占全部样本的44.61%。由于“家电下乡”政策在海南省实施已有两个多月,有购买计划的农户中,34%的农户其购买意愿受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带动(见图4),如果去除这个因素,只有29.44%的样本农户有真实的购买意愿。适当的鼓励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户的消费意愿,本组调研数据表明,“家电下乡”政策增加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比例超过50%。

其次,对主要消费类固定资产在样本农户中的户均拥有量和需求分布进行评估。如图5所示,手机、彩电、摩托车的户均拥有量排前三位,户均拥有量分别达到1.94部、1.19台和1.04辆;而空调、彩电、摩托车的市场需求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8%、17%和16%的需求量。

受当地气候、生活习惯、适用性、市场饱和度等因素影响,每种耐用消费品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弹性。笔者将农村地区主要消费性固定资产的消费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彩电、摩托车、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在海南省农村地区有较大消费发展潜力。在激发农户有限购买力的情况下,农村消费政策的着力点应该向这些产品倾斜(见表2)。

(二)制约农户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过低。在不打算购买消费类固定资产的原因中,选择“没有钱,生活开销紧张”的农户占37%,选择“不敢花,留钱备不时之需”的农户占26%,选择“不需要,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占18%,这三项占了样本总数的81%,是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原因(见图6)。海南省农户提高收入的途径少,农业收入多是“靠天吃饭”,加上当地农村买私彩、等风气对农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也有所影响,使得无法建立长效的增收机制。因此,农户的收入很低,导致现实购买力水平不高。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户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否稳定”、“储蓄是否足够”、“子女是否上学”和“是否有住房”分别占27%、24%、24%和21%(见图7)。事实上,这四项内容都涉及到农户预期收入的问题,由于海南省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都缺少制度保障,进而制约农户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农村医疗保险为例,尽管样本中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报销的额度较小。相关资料表明,农户住院费用平均实际补偿不到30%,农户难以利用合作医疗所提供的医疗服务。

3.消费观念过于传统。由于留守农村的以中老年农户居多,当地没有太多年轻人群体,大部分农户消费行为仍然比较传统,受到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不大。在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中,吃饱穿暖是中心内容,因而平时的生活都是“量入而出”。同时,农户普遍惧怕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而物价的不变或者下降又容易加固他们的储蓄心态。传统的消费观念不但引发了居民保守型与积累型的消费行为,而且还弱化了国家拉动需求与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1]

4.解决消费资金缺口的渠道单一。对于部分消费观念有所转变的农户,制约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存在资金缺口。从农户对解决急需资金的意愿选择来看,61.99%的农户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大部分人的理由是“可以借时间久一点”和“不用还利息”;33.33%的农户选择“银行信贷”,除了银行能比亲戚朋友提供更大的金额外,这些农户中大部分都已在农村信用社等机构拥有信用证和信用额度,无须其他手续便可拿到贷款;其他如“民间高利贷”和“向子女索取”的比例较小,分别只有1.75%和2.92%的农户做此选择(见表3)。

5.农村消费环境欠佳。目前,大多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厂家并不注重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其产品性能和价格定位主要侧重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产品开发严重滞后,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上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使用过程中存在功能不足的问题,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环境,降低了农民的购买意愿。如农村潮湿多尘,电视机容易受潮;通讯信号较弱且不稳定,导致部分手机使用效果不佳,水压和电压不足,导致洗衣机等产品经常无法正常使用。另外,农村地区商业网点的缺乏也是压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南省农村地区商业网点主要依靠县域中小私营企业进行开拓,规模小,信誉度不高,并且定价能力差。

四、对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政策的评价

(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执行情况有待完善

1.政策宣传不到位。家电下乡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给予农民更多的优惠。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将国家惠农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以及中标企业承诺和销售服务网点等信息通过有效的方式告知广大农户。但在全面推广两个多月后笔者进行的调查中,尚有22.1%的农户仍不了解“家电下乡”的相关政策和内容,不知道家电下乡的产品种类和补贴比例,33.8%的农户对财政补贴程序一无所知。

2.补贴发放程序繁冗,可选择产品种类少。操作环节的便利与否也是政策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原先设计的财政补贴发放程序过于繁杂,农户在购买家电后须先到当地乡镇财政部门申报补贴,经乡镇及县级财政部门审核,符合规定的由县级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农户的“一卡通”或“一折通”上,前后可能需耗时一个月。不过,2009年5月中旬海南省商务厅已出台相关办法,简化补贴领取的流程并缩短时限,这将大大减少政策的执行成本。另外,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户提出家电下乡产品的种类太少,如电视、摩托车的品牌和型号都很少。

3.难以避免商家欺诈行为。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一直大量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家电下乡的产品虽然价格相对便宜,质量也容易打折扣,以次充好、用翻新家电代替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加强管理,也难以完全避免这种行为。此外,还有少数商家利用农户信息渠道不畅的缺陷,故意抬高售价,使得农户享受不到财政补贴的优惠。

(二)农村消费政策的整体效果需要配套措施跟进

从宏观层面来看,家电下乡等政策对拉动经济的效应并不大,截至2009年5月中旬,海南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2217台,实现销售额3856万元,按全部农村人口来计算,购买的农户比例不到1%。从微观层面农户的角度来看,尽管当前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对刺激农户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村地区确实存在一些有支付能力、有购买愿望但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可是这些消费需求却难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

那么,消费政策的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对农村政策整体进行了考察,当前的相关措施主要有: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对农民的补贴;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用财政补助的办法支持彩电、冰箱等家电“下乡”;构筑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主要是三大类: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和促进农村发展,其中,提高收入的措施主要针对低收入阶层农户,保证其基本生活消费。而就大宗耐用消费品而言,在农村地区最有消费潜力的是中等和富裕农户,但是却没有特别针对这些农户增收的政策措施。消费是需要有收入保障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提高收入政策与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时序显得不相配套,政策的整体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农村消费政策应该是农村经济整体框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各项措施出台的时序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在推动农村整体发展的同时要完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保障机制,进而促进农户消费意愿的提高。当前,尽管扩大内需是危机时期抑制经济下滑的重要保证,但在促进农民增收的配套措施机制还未建立、出台时机还不够成熟之际,将消费政策在农村大力推行,会削弱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最终影响农村地区整体的发展和建设。

五、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一是以建设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契机,加大海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理调整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即合理调整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比例及内部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特色种养产品等的生产规模。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畜牧业,用农产品加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从单一的向土地要效益转向多元发展,拓宽收入渠道,着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精简乡村机构,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社保主要包括医疗和养老。一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打造坚实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对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应加强医疗扶贫,特别是不适合开展合作医疗的地区,各级政府及组织应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服务,定期为农民体检、防疫,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2]二是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传统的养儿防老和存钱防老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现实的要求。目前,海南省准备在有条件的市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解决农民消费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

3.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农民人均资源拥有量,为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按照产业政策,加强对农村工业小区的规划指导,集中建厂,朝着乡村小城镇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积极向农民宣传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的好处,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二三产业。

4.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完善农村消费环境。海南省目前的农村市场体系主要以个体经营和农贸市场为主体,在乡镇地区基本没有形成统一的流通渠道,村以下则是小规模私营业主,农村商业网点较为分散,进货渠道不一,难以享受大批量定价优势,商品质量也无法保证。要完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是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力争建设一大批连锁化农家店(农村超市),形成以县城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放心的商品。二是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把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开办城乡商业连锁店,既把城市工业品送往农村,也从农村收购农产品送往城市,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三是探索扩大农村消费的新途径,刺激短期消费需求,引导和拉动消费快速增长。四是开展诚信经商,杜绝损农、害农、坑农事件,为农村消费者提供诚信的消费环境。

5.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消费信贷体系。目前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而农村消费信贷也多以小额信贷方式提供。要推进农村金融尤其是消费信贷服务,首先,应该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建立农村消费信贷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其次,农村信用社应根据海南省农村消费情况,创新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开发适合农村消费需求的生活消费信贷产品。第三,应实行差别化利率,根据借款用途不同提供灵活多样的额度和期限设置。[3]

参考文献:

[1][3]朱信凯.关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政策展望[J].农业展望,2009,(1).

[2]广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课题组.关于促进广西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研究[EB/OL].www.gxdrc.省略/sites/zhjj/dcyj/200707/t20070703_3365.htm.

上一篇:个人理财产品研发的构思与设想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时机分析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