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低碳生活家

时间:2022-10-11 10:27:16

张智勇,低碳生活家

事实上,张智勇早早就实践了他的“低碳旅行”――单车骑行全中国,是个资深自行车旅行者。而眼下,他那处“山河好大生活馆”分明是一间古雅的茶室。想想也对,这里的定位是“骑行生活馆”,与骑行有关,但最后还是落实在生活上,生活的关键就是要有滋有味。

三环,马甸桥下。这是北京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但是东北角的一座两层小楼上,在山河好大骑行生活馆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叫“闹中取静”。

这地方名字叫山河好大骑行生活馆,听名字馆主应该很有气魄。网上看到他的资料得知,他是个骑着自行车敢满世界乱跑的人,曾经羡煞了不少敢想却没敢走的人。

这里应该和骑车有关,但是一进门,你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中式旧家具摆设,听到的是古琴悠扬,闻到的是袅袅盘香发出的味道,迎面看到的是道劲有力的“抱朴堂”三个字的书法。这分明是一间古雅的茶室嘛。想想也对,这里的定位是“骑行生活馆”,与骑行有关,但最后还是落实在生活上,生活的关键就是要有滋有味。

屋子里布置得干净整洁,不大的空间被划分成两半,中间用草帘子象征性地那么一隔,这一半可以听琴品茶,另一半摆放的则是自行车和与车相关的户外用品了。屋子里停了大大小小二三十辆自行车,看上去有点像个专业的自行车行。俱乐部的墙上挂满了骑行爱好者们游走各地的照片,大理、、格尔木……看着十分眼馋。

更需仔细看的是,这里还有不少半成品的自行车。馆主凭借多年的长途骑行经验,练就一身修车功夫,成了拆装能手,他能把自行车全部拆散,再自己独立拼装出来。所以一些自行车长途旅行的发烧友纷纷推来自行车,请这位高手前辈给自己的爱车改装。

张智勇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他对骑车旅行无论技术上还是其他方面总是有些心得。他长途旅行时就主要用山地车,有时山道越野也用专门的越野车,平时就骑一辆折叠车。

中国曾经是个自行车王国,人们上班出门都是骑车来去,非常方便。而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人都开上了汽车,城市里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成了大问题。但是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已经放弃汽车,开始骑车了。

张智勇拥有好几辆不同类型的坐骑,总价格能顶得上一辆不错的汽车了。但他始终迷恋的是自行车。他说,现在自行车的种类比过去丰富很多,可用于各种用途。比如长途旅行最好用钛合金车架,公路车选炭纤维为好,国外还有专门的旅行车,只是不太适合国内的路况。所以玩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采购不同零件装配车辆,单车价格从两三千到几万块不等,玩得专业一点还需要准备一些配件。

在张智勇这里,攒自行车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他能根据出行人不同的需要,攒出最适合他们需要的车,或者是某次出行最需要的车。所以,他的周围也聚集了这么一群骑自行车的爱好者,这群人似乎还在逐渐扩大。

一动一静,不大的空间里,两种不搭调的东西就那么和谐地相处着。它们的共同主人就是张智勇,一个瘦瘦高高的年轻人,一个只用两个轮子度量了大半个中国和欧洲的人。

在老式圈椅上坐下,张开始熟练地泡茶。张智勇是个爱茶的人,早年的张智勇好喝铁观音,骑行的日子越长,饮茶的心境也渐长。慢慢地铁观音日益显得过于香艳,野生、味淡而醇的普洱越来越成其心爱。

他房子中有几个大瓮,里面收藏着云南采来的好茶。他说和朋友在云南包了一个小小茶场,每年可以从那里采茶收茶。他说他的茶产量不多,也只能为小众服务。他也不可能做大规模的推销,所以他的茶只给那些真正懂茶,并且有缘的人。

这么个初春的上午,茶香飘逸,古琴悠扬,体味着眼前这不老不小的人的动静生活。

曾经,自行车轮上的生活是他的生活常态。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自行车轮子上的生涯,好像他该学机械而不是计算机专业。

从2001年开始,一直希望逃出城市的张智勇第一次跨上自行车,朝着内蒙、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一路向西、向南、向东,用两年时间围着中国骑了一整圈。他甚至骑到了珠峰。到了珠峰,他又“顺便”去了尼泊尔。这“顺便”意味着什么呢?上千公里的路途――全是山路呀,下面是万丈深渊!

这些听似遥远和艰难的地方,张智勇就凭借两个轱辘走遍。

那个时候“低碳”这两个字还没叫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低碳的可贵,张智勇也是懵懵懂懂地就成了“低碳旅行”的实践者。

骑车比开车慢很多,而张智勇骑行的速度又不快,事实上张智勇做事似乎从来都没有快过。他就是是那么慢悠悠地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欧洲,他也是这样慢慢骑过来的。

张智勇迷恋的就是这种低碳的速度,他更看重旅途中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地。因为路上经常遇到令人感动的事,比如在罗布泊,他在无人区扎下帐篷,晚上门帘一阵响,出来一看,门口摆上了几瓶矿泉水,而好心的司机已经绝尘而去。还曾在拉萨遇见一个香港人和加拿大人,可能是他觉得这两个人骑车旅行有点幼稚吧,竟然 路陪着他们骑到了珠峰脚下。

低碳出行,能让他有更充分的时间欣赏路上的风景。那时候,他总是念叨着我这么大个病人……所以,“病人”成了他早年的江湖字号。经过无数次的低碳出行,慢慢地旅行,在常人眼中,他现在应该是病好了点,因为它不怎么骑车出行了。张智勇现在更喜欢上了慢和安静的生活。他爱上了茶。爱上了茶,就爱上与之相关的东西。看他桌子上摆放的一摞摞厚书,都是关于古典家具、茶经、黄帝内经等等。这些事情一脉相承,张智勇开始中国文化之旅的探索了。

张智勇把低碳旅行延伸到了生活中,他身居大都市,他的趣味爱好仍旧比较低碳环保。比如他在云南的茶场,就是那种非常原生态的。张智勇给我找出一张照片,画面上是一棵巨大的茶树,他说这是他的茶场中最老的树。据当地人流传,这树活了500多年了,是当地的镇山之树。此外茶场里100年上下的树还有一些。

看到网上介绍张的文字,说他“对任何一个采访者来说,张智勇都不是好的交谈对象”。而给我的感觉是,他还是比较善谈的,而且比较有想法。他喜欢的东西虽然有动有静,但是一脉相承的是轻松自然的状态,都是比较环保,比较绿色的东西。现在他更深的探索应该是心灵方面的环保与绿色了吧。

自行车旅行的最大乐趣,就是无拘无束无间隔地享受途中所有人和自然的风景。跨越到新的年龄段,一个骑自行车满世界乱跑的人,如今安静下来了。过去是用感官体验自然,如今开始审视内心,开始修心了。

问到他目前的状态,他的回答多少有那么点参禅悟道的意思。他总是说现在是在“擦”自己,无论身心,总是难免落下尘埃,把自己的身心擦干净,到了明心见性的状态,很多事情就能随缘而来了。

有了这样的心境,生活是会很有意义的。

张智勇这里并不是一家俱乐部,而“生活馆”的名字太贴切了,他所倡导的是一种生活观,一种生活方式,营造的是这么一种氛围,从身心上都“低碳”, 过一种简单而干净的生活。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都市人来说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张智勇周围聚集了很多同道朋友,人们来这里切磋自行车出行的技术问题,来品茶,来讲古谈道。他墙上挂的是“抱朴堂”,也是他对朴素自然抱有的一种心境和追求吧。

张智勇说,他包的茶山所出的茶,都是小规模的生产,所有流程都是手工操作,从采茶、炒茶到包装等等。他也不对外宣传,也不推销,因为他相信,喜欢他茶的人自然会闻着味儿就来了,不懂或不喜欢的,你也教不会他。他说有一种产品是根据大众口味而制造的,要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口味;还有一种则是自己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那些懂得你的人自然就会来找你。

张志勇的言谈很有意思。进门看到一只皮毛光洁的黑猫,我想一定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就问:这是什么猫?他的回答是:黑猫。我笑了。其实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我们却总习惯把它复杂化。张智勇比较寡言少语,更不粉饰太平,问到些无聊的问题,他就会说“记得不太清了”。即使在骑行老手眼中都算是传奇的一些经历,他也懒得提及,说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认为那些都是他的“生活状态”,日常状态下的生活谁还总记着,又有必要记那么仔细吗?

可我们想想,如果谁骑车穿越个北京城,大家都觉得有点可怕了,更别提每天骑车上下班了。似乎我们的功能都退化了,只能蜷缩在那种移动的骑车中才行了。且不说低碳出行的意义,人真的有点悲哀呀。

自行车旅行,只流汗,不费油。在德国、荷兰、法国、芬兰等许多国家,自行车旅行已经非常深入人心。这些国家不仅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路,还有许多自行车租赁站。比如,芬兰还制作了特别的《自行车旅游指南》,推荐各种入门级游客自行车线路。

一个人出门旅行,其环保概念渗透在方方面面,比如飞机少带行李,不驾驶大排量汽车远距离出游,旅途中少用空调,不用一次性餐具,住酒店时不用每天更换床单被罩……作为全新的出游理念,“低碳旅游”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些人已经开始身体力行。而骑自行车旅游,一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可以健身。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

“低碳出行”,这是现在看来多少有点时髦的词,其实张智勇很多年来一直都在实践着。在他看来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不管走多远,一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就够了,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

上一篇:伊岭岩的玩乐 下一篇:摆榜,崇山峻岭间的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