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岭岩的玩乐

时间:2022-10-04 10:41:13

伊岭岩风景区内有一座喀斯特岩溶洞,洞内步步是景,美妙绝伦,素有“地下宫殿”之美誉。洞外有座伊岭山寨,它以壮族唢呐、竹杠舞、山歌对唱、壮家作坊、壮家酒坊等吸引着游客,带您了解更多的壮族风情。

伊岭岩的名字来源于它附近的伊岭村。去伊岭岩之前在网上查资料,伊岭岩所在之山名为梁满山,方圆数十里皆为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

现在伊岭岩被开发成一个风景区,在广西已经颇有名气。风景区里面有壮文化大观园和一座壮语称之为“敢宫”的溶洞。这是个沉睡在地下百万年的溶洞,据地质学家推断,它至少形成于一百万年前。

走进洞内,感觉地势是上下盘旋的,形状有点似海螺。走个来回要半个多小时。洞很深,而且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泉。

洞内的各种奇形怪状钟乳石都被起了很好听的名字,比如:双狮迎客、白鹤迎宾、昙花待放、莲台凤凰、千年灵芝等等。其中一束灯光打在一个石头上,一只彩色凤凰出现在眼前,真是太逼真了。这是一个如宫殿一样美丽的岩洞,溶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宛若仙境。

伊岭的自然风光非常好,出洞沿着步道爬上半山腰,放眼四顾,农舍青青,田连阡陌,真是广西无处不桂林。

过去,历代王朝都把广西看作是化外不毛之地,因此往往把一些犯官逆臣流放或贬到广西来劳动改造。“陶潜可在桃源住,一抹红云落满田”,与其说是对他们的贬谪,还真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奖赏呢。

伊岭岩一带也是壮族聚居区,所以来这里旅游必须先了解些壮族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神话传说,壮民族也是这样的,传说千万年前宇宙间有雷王、龙王和布洛陀三兄弟,雷王做了天神,龙王做了海神,只有布洛陀生活在大地上,被鲜花围住,花丛中飞出一只金凤凰,变为美女达勒甲,与布洛陀结为夫妻。他们一起开天辟地,造人造物,发明用火,制造工具,教他们的子孙精耕细作,繁衍种族。他们也成为壮族人民公认的始祖。

进入伊岭的壮文化大观园,一路看过去都是对壮家生活的描述。园内有按照壮家习惯堆放在树上的圆柱体锥形顶的稻草堆,有由一块整木制成的跷跷板,还建有铜鼓楼,人们可登楼用由鸡血藤制成的鼓槌击打铜鼓。

长廊内设有壮人火塘和石磨,石磨又分为磨粉用的粉磨,磨浆用的浆磨等。旁边的工作人员给我示范,看起来推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等我们亲自上去试的时候,却怎么也推不动。主要是不会用巧劲,蛮力越大越不行。

旁边还有石碓和谷扇,其实就是手摇风车,吹谷子用的。人们进入长廊后,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用石磨磨粉磨浆,现场蒸制卷筒粉、炸油馍、糯米卷。谁有兴趣,还可亲自动手做一做呢。

游伊岭岩,要能歌会跳

一进门,悦耳的唢呐响起,这是在迎宾。这些吹着唢呐的小伙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壮家人。衣着鲜艳的壮家达妮也出来了。壮语中,达妮就是姑娘的意思。壮族的姑娘美如水,小伙子壮如山。

游客到这里要对歌,我们都是些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主儿,对歌哪是他们的对手呀,只能胡乱应付了事。壮族人最是能歌善唱,刘三姐就是一例。她只是千千万万壮族中的一个,会唱歌就如会走路一样,是壮家人日常必须具备的本领。

导游说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还要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那个时候,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干人或上万人。到时候搭彩棚、摆歌台,非常热闹。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那真是人山人海,歌声嘹亮的歌的海洋。以歌相亲,以歌会友,三月三成了小伙子和姑娘们相亲的日子。

我觉得唱歌不难,难的是随机应变。他们会根据不同情况,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意思。这里的人文化也没多高,怎么能歌词随编随唱呢?难道人人都是文学家?导游说,真喜欢上谁了,你也会唱了。因为那是他们从心里唱出来的歌。这一说令我羞愧。

三月三怎样形成的难以考察,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听导游说,还曾经有一种碰蛋的活动。歌圩上,小伙子和姑娘都会带上红鸡蛋,看中了谁,就用自己带的鸡蛋去碰意中人的鸡蛋,如果他或她也中意你,就会回碰你的鸡蛋,不回碰就说明他或她对你没意思。如果鸡蛋碰破了,还没有找到中意的人,就可以去踩意中人的脚,如果对方让你踩,仅表明对你不反感,对方回踩你,那才表明对你有意思。

在汉族人媒妁之言的年代,壮族人就可以自己选择所爱了。他们还有种“不落夫家”的习俗,更是汉族人不能想象。就是女子结婚后在丈夫家只待短暂几天,就回娘家了,直到怀孕后,才能回丈夫家。这期间除节假日外,一直住在娘家,有时持续几个月,有时甚至几年。关键是女子还可以与其他男性自由交往。这样的习俗你可以说带着原始社会的色彩,但是在这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肯定没那么多的怨男恨女。

接下来是跳竹竿。这是壮族先民自娱自乐的一种体育活动,在庆丰收、歌圩、逢年过节时都有跳竹竿的习惯,电视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跳竹竿并不很难,你只要掌握好节奏,就不至于夹脚了。在壮族,竹竿跳得好还会得到人们的敬重。年轻小伙子如果跳得好,壮家达妮最喜欢了。

游伊岭岩,还要能吃会喝

壮乡人热情好客,见面要喝见面酒。在一个入口处,小伙子们端上酒来,不喝不行。咱也只能入乡随俗,仰脖就喝。

我们在一个酒作坊里看到了现场蒸出来的酒。壮族的酒用大米为原料,蒸出来的酒液清澈透明,香味扑鼻。试着喝一口,感觉酒劲也不小。

壮家人还利用当地丰富的药材泡酒,制成多种多样有舒筋活血功效的药酒。比较有名的有蛤蚧酒、黄蜂酒、黑蚂蚁酒等。伊岭山寨的糯米甜酒更好喝,是用酒饼发酵,喝一口甘甜味浓,据说这酒还可以治疗头晕目眩、少气乏力呢。

在一个亭子里,壮家达妮捧上了点心――壮家的五色糯米饭。此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一般在城市中,看见有颜色的米都不敢吃,可能有色素。但是这里的可以放心,食品的颜色全是来自天然,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取汁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白米就变成为红、黄、蓝、紫四种颜色,再加上糯米本色,构成五色饭。导游说,这是民间传统食品,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饭,用于祭礼或招待亲友。

在作坊间,陈列着各种各样饱经岁月沧桑的铜鼓、石磨、犁、 靶、纺丝等壮族生活用具、农具,游客可以亲手用竹磨磨谷子,用石碓春打谷物,用粉墨磨米粉,还可以和壮家人一起做馍、蒸粉等。

走到另外一间亭子,又尝到了壮家的粽子。用香蕉叶包裹着,很清香。导游说每到过年,壮家人必吃粽子。但是年三十晚上绝不能吃粽子,等到正月初一、初二来客才吃。壮家粽子的地位有点像我们的饺子。

想起中午我们在餐馆吃的粽子,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和糯米做成,很香,有油水,又肥而不腻。粽子有大有小,有一种叫“风莫”的,就是特大粽子,有一二十斤重。

壮家人包粽子是挖空心思的。还看见一种合欢粽,把两个小粽腹贴合陇,再用稻草分扎起来,煮熟而成。这种粽子虽不放馅,吃来淡味,但寓意深长,一般在过年时要包一两个,表示合家团聚,万事兴旺。

还有一种黑肉粽,看上去黑糊糊的,它是将稻草烧成灰,用滤出来的水浸泡糯米,使米乌黑。黑肉粽中往往放上五花猪肉、绿豆、板栗等馅,放上调味品,让人听了就想吃。

伊岭岩最让人难忘的肯定是药膳大餐。在附近的壮家药膳馆里,我们吃了一顿药膳大餐。壮家人也很讲究吃,因为靠山,这里得天独厚有各种中草药,再把我们平日常见的食物结合起来,味道美,保健功效突出。那天我们点了杞子里脊肉汤、术芪闷肉煲、爽笋碎肉、蒸鱼、当归炖猪肉、何首乌炒猪肝、白果炖鸭等几个特色菜,算是在壮乡补了一补。

旅游资讯

交通

伊岭岩在武鸣县境内。南距南宁21公里,北距武鸣15公里。

伊岭岩位于南武二级公路中段,距水南高速公路伊岭岩出口站5公里。如果坐公共汽车,在南宁市安吉客运站乘坐南宁至武鸣的中巴车,到伊岭岩大门下车即可,10分钟发一班车。

门票:60元(一票通)

民族特色小吃几种

酢肉:民间传统菜肴。将猪肉洗净晾干,切成半斤重左右的长条,用炒米粉和食盐拌裹,放入瓮中,先撒一层炒米粉和盐。再放一层肉。依次层层压紧,然后,酢肉腌透。肉香味甜,不用炒煮,切为薄片即可食。是过节和待客的隹肴。龙棒:俗称酿猪血肠,农历二月杀猪祭社时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菜肴。将还微微温热的生猪血和煮熟的糯米饭、生葱、五香粉等拌匀,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入锅煮,同时一边用针在酿好的猪血肠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煮熟后即可捞起食用。

生菜包饭:民间节日传统食品。将鸡蛋、蒜苗、葱、姜、盐等与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用油炒香,盛于一张洗净的生菜叶中,再夹一些酸菜、酸笋与佳肴包好,送入口中,味道甚美。

艾草粥:当地群众每到夏天,都喜欢采摘鲜嫩的艾叶,洗净放入锅中与大米一起煮粥食。

蕉叶糍:将糯米淘净,浸泡后磨成米浆,装入布袋,压干水分。将洗净烫软的芭蕉叶剪成六寸左右的方块,涂生油以防粘连,将干米浆用蕉叶包好煮熟,即蕉叶糍。要吃甜的,将糖煮成浓糖浆,加适量猪油,与干米浆搓匀,拌以白糖、芝麻、碎花生仁为馅,包成长条形,入蒸笼中蒸20分钟即可食。喜吃咸的,则在千米浆中加适量盐,或用甜皮包威馅。

上一篇:吴哥,从日出到日落 下一篇:张智勇,低碳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