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十二怒汉》对西方陪审团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9:52:43

由《十二怒汉》对西方陪审团的思考

摘要:经典影片总有我们一次次回味的理由,《十二怒汉》即是。法律电影是传播法律知识的媒介,值得每一位法律人去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理解来对西方司法制度中的陪审团制度进行说明和论述。

关键字:《十二怒汉》 法律电影 陪审团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律电影,分为俄版和美版。俄版是新版,相比老版,影片在法律方面淡化不少,而是更加突出对“法的根本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在陪审团正式开始投票到最终决定男孩无罪的过程中,每一个被说服的陪审员都会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他们产生认为男孩无罪想法的契机,这显然跟法律的逻辑相差甚远。所以产生一个疑问:陪审团,这群普通的群众,真的会总是以这样普通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事件,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吗?带着困惑观看了影片。

《独立宣言》的撰稿人杰斐逊说:陪审团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 比选举权还重要.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对于影片中年仅18岁的男孩来说,他能否得到一个公正的审判将决定他的命运,但是个人在国家政权面前永远是弱者,在一个没有公平正义的国度里,清白善良的人可能被无辜判罪,即使美国这样一个历来追求公平正义的国家,依然存在着不正义的判决。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陪审团制度上。然而这是否能实现人们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呢?

先来看陪审团的选拔,美国陪审团选拔:美国法律规定,除不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外, 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另一方面,构成陪审团的人, 是那些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律知识训练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些人通过庭审, 就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罪, 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吗?

美国一位法官曾说:我在开庭前会对他们说, 我知道大家没有受过法律知识的专门训练, 你们需要做的, 就是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朴素的是非标准和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 做出是否有罪的判决。”这就是说, 陪审团将凭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基本的是非标准和简单的法律知识来判断一个嫌疑人是否有罪。这就是陪审团制度存在并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础。

美国陪审员的选择看似条件很宽,其实在个案中还是有诸多限制的,例如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另外,双方的律师团都只有否决权,任何一名入选的陪审员都必须同时得到双方的认可。最终所需要的只是12名陪审员和12名候补陪审员。自始至终,候补陪审员是和正式的陪审员一起参加法庭的审理活动的。重大案件审理期间,陪审员不可以看报纸,不可以看电视新闻,庭外发生的事情他们一概不知。仅仅依庭上的辩论与证据和自己的内心正义来做出选择。

陪审团制度看似随机选择一些并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进行案件的判断,将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实则不然,在本片中我们清楚的看到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带着认识能力上的不同程度的缺失拼凑成一个能决定他人生死的团队。而这种不可避免的认识上的缺失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经验积累和经历感受。表面上看,他们不能完成公平的审判, 他们的决定将是错误的, 不符合实事的。i但影片展示的并非如此。陪审员们开始认真对待事关生死的案子时, 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地作出决定, 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 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 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

我们看到,影片中每次激烈争论过后都有人开始反省自己先前的武断,这种觉醒的感悟让彼此感受到慎重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光是对这个陌生的被告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因为今天你若轻松的决定了别人的命运,或许明天你的生命就会别人的轻松中而丧失,也正是

这份对人性最深处的审视渐渐使人们自觉地抛弃世俗的偏见,用心底最纯粹的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理性的抉择。ii可以这么说,美国的民主法治和经验主义创造了陪审团,而陪审团在其划定的运行轨道中完成了法律赋予的使命——张扬人性和正义。实际上,陪审团运作过程与政治活动的决策过程不无二致,每一个政策的推出并不是某个人的个人专断,而是不同政治道德价值取向的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得出的一种"最不坏"的结论。也就是这份理性而负责的态度体现了现代民主社会的道德底线。iii

意犹未尽之际又专程观看了美国版,相比之下俄版给了观者更大的思考空间。俄版中的男孩喜欢跳民族舞蹈,一个军官给他一把匕首他就欢快地跳了起来。这也是影片中少数几个让人轻松的镜头。后来由于战争他家被炸毁,父亲也因此身亡,他在战火中拼命按住自己的狗防止被炸死。之后被那名军官收养,回到莫斯科时,继父的住处要盖豪华别墅,父子俩不搬,开发商因此谋杀了他的父亲,男孩被诬陷。从一比十一到无罪判决,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几度让人落泪。

影片中有一句话也十分令人动容,“是什么让你觉得别人的赞同是一种胜利?”,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了公平正义舍身呢?影片的最后是一只狗叼着一只断手,起初并不理解这个结局,后来看他人的解释:住在高加索地区的车臣人信奉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中右手被认为比左手高贵,犯了抢劫和偷窃罪的人会被处罚砍去右手,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借此断手代表一个“罪”。在伊斯兰教中男子只能戴银色的戒指(戴在小指表示此人独身),在影片中可能代表“律”既“约束”。12次的闪烁光芒似乎是代表12个陪审员内心闪现的仁慈之光。但我却固执的相信,孩子出狱了,可是也死了。因为:“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仁慈是无法战胜法律的”。

注释:

i 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99.

ii麻利滨.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的责任与权力[J].电影文学,2009(22).

iii宫丽彦.面对生死裁决,你将何去何从?——评析法律影片《十二怒汉》[J]法制与经济,2011.6

上一篇:对电视节目制作中捕捉观众心里的研究 下一篇:巧用电教媒体,爱上语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