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手术室护理论文

时间:2022-10-11 08:29:57

个性化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米易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依从性好,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46.8±5.7)岁;局麻21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5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7.1±5.3)岁;局麻25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术前保证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中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手术,术后认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前随访,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消除其困惑,最大限度地使用激励语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预先检查各项手术设备,保证其功能完好,以减少手术风险。术前护理人员还应积极指导患者掌握麻醉及术中配合方式,促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

1.2.2术中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中各项操作时应主动、简明地向患者阐述此操作的意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遮挡,陪伴其左右。若患者表现出不适感,应向其解释产生不适的原因,轻声细语地安慰,分散其注意力。若患者的不适感难以承受,应及时向医师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术中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温度合适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手术视野,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1.2.3术后个性化护理

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应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效果,护送其返回病房时动作轻柔,避免碰到切口及各类插管,并将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48~72h护理人员需定期巡视患者,观察其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1.3评定标准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包含20个条目,总分100分。<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2)采用自制护理质量问卷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包括护理安全35分,消毒及卫生25分,手术室管理25分,护理人员态度1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某些重大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室作为医院的关键技术部门,是医院高端医学治疗水平的体现,除具备先进科学的硬件设备外,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必须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由生理护理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护理,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灵活转换自身角色,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重视整体性、创造性、针对性,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医患和谐,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舒适的状态,进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总结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兰蓉古明锋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上一篇:受益公平性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下一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