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以雷暴日特征分析

时间:2022-10-11 08:15:48

吉林省以雷暴日特征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吉林省气象局2007―2012年吉林省雷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年均雷暴日数、年雷暴日数、月均雷暴日数、月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吉林省中部和东部山区为雷暴高发区,东北为低雷暴区。2009年为吉林省近几年雷暴最多的年份,2009年后年雷暴日数呈降低趋势,各地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相近。吉林省雷暴天气97%集中在4―10月,6、7月最多,占全年的55%,因各年天气状况不同,各年月雷暴日数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吉林省;观测资料;雷暴日;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61

引言

雷暴是一种局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它是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产生,当积雨云强烈发展时常伴有大风、龙卷、冰雹、暴雨等恶劣天气。不仅影响到航空航天飞行、干扰无线电通讯,而且能够摧毁建筑物、损坏通讯线路和电力设施、还能造成森林火灾、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据国家气象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为3000~5000人,财产损失约为50~100亿[1]。1997―2011年吉林省因雷电灾害死亡人数为11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800万元。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利用2007-2012年吉林省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出现规律,为吉林防雷提参考。

郭虎[2](2008)等利用1995―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雷电资料以及1995―2002年的LIS/OTD卫星雷电资料,分析了北京雷暴灾害特征,其中提到了雷暴灾害与人口密度以及经济特征的关系。王羽飞[3]等收集了吉林省1997―2006年共30a的观测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吉林省的雷暴及雷电活动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也为本文的提供了学术依据。池景东[4]等对1971―2008年台州市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雷暴的季节分布,得出了雷暴主要集中在盛夏和春夏之交,地区分布方面郊外、农村更容易发生雷电灾害,电子设备最容易受到损害。

1 资料来源与吉林地貌概况

1.1 资料来源

雷暴数据资料来源于吉林省气象局2007―2012年地面观测数据,选取吉林省51个站点。

1.2 吉林地貌概况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吉林省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地势平坦,风速大;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对西风环流的阻挡,风速较中西部地区小。吉林省全年中以春季风速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影响吉林省风能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主要有极涡、西风带槽脊、副热带高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东北冷涡、台风等。

2 雷暴特征分析

2.1 年均雷暴日数的特征

表1是吉林省2007―2012年年均雷暴日统计表,统计了吉林省51个观测站年均雷暴日数,从表中可以看出6a间年均雷暴日数最高为集安,出现28.8次,最低为珲春,出现8.6次,延吉、珲春、图门等吉林省东北地区站点年均雷暴日数均低于13次,吉林省全境年均雷暴日为18~22次。只有13个观测点年均雷暴日低于18次,有26个观测点年均雷暴日高于20次,占了全部站点的51%。图1是吉林省年均雷暴日数分布图,由图1可以看出吉林省雷暴多发地集中在九台市、吉林市、桦甸市以及靖宇县及其周边地区,均处于吉林省中部。洮南、乾安、榆树、双辽、敦化、安图、和龙地区年均雷暴日在18~20d之间。吉林省东北部地区年均雷暴日普遍低于18d,是吉林全境雷暴最少地区,珲春为吉林省最低,为8.6d。其余地区年均雷暴日在20~22d,基本占吉林50%区域。总体而言吉林省年均雷暴日分布呈中间高,四周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中部地区达到最高值,最低值处于东北部。这和吉林省地形各局地天气系统有关,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对西风环流的阻挡,导致局地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在夏季,受出现在东亚沿海的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影响,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形成。

2.2 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

为了更好地反应吉林省各地的雷暴特征,下文不再具体到每一个站点,而按吉林省行政区划,对各地级市雷暴天气进行统计。

表2为吉林省各市年雷暴日数统计表,由表2可以看出,吉林省各地区年雷暴日数最大均为2009年,大部分地区在2012年年雷暴日数最低,年雷暴日数差距最大的是吉林市,年雷暴日数最大的2009年和年雷暴日数最小的2012年差距为25.3d,其次是通化,长春和辽源,差距分别为23.6、21.5、21d,而四平、白山、白城、松原等地四地平均年雷暴日数差距相对较小,在15~18d之间,波动最小的是延边,为12.5d。

图2为吉林省各市年雷暴日数变化图,由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相近,延边地区稍有例外,因为延边地区总体年雷暴日数较低,各年年雷暴日数波动并不明显,年雷暴日数均在2009年达到最大,2007年和2012年各地区年雷暴日数差距不大,2007年稍高一些。

图3 是吉林省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图,对吉林省每年51个站点的年雷暴日数取平均即得到该年吉林省的年雷暴日数,由图3可以看出吉林省年雷暴日数波动较大,年雷暴日数最大的是2009年,为30.2d,最低是2012年,为11.3d,2009年平均年雷暴日数是2012年的2.65倍,在2009年有29个站点雷暴日数大于或等于30d,占所有站点56.8%,而2007年和2012年这2a无一站点雷暴日数达到30d,2010年仅有1个站点雷暴日数达到30d。年雷暴日数最高出现在2009年的集安,为50d,在2009年有4个站点出现了雷暴日数大于40d的情况,其他年份无单站雷暴日数大于40d。总体趋近于2009年达到最大,向前后年份逐渐降低的趋势。

2.3 月均雷暴日数的特征

统计吉林省某年所有站点各月雷暴日数,对各站点每月的月雷暴日数取平均得到吉林省该年每月的月雷暴日数,再对2007―2012年的月雷暴日数取平均即得到吉林省多年月均雷暴日数。同方法可得吉林省各市月均雷暴日数。

图4为吉林省月均雷暴日数柱状图,由图4可以看出吉林省在6月月均雷暴日数达到最大,为6.05,依次为7月、5月,分别为4.71、3.44,总计为14.2,占全年均雷暴日数的72.4%。而在1、2、3、12月这4个月份几无雷暴产生,数据统计显示吉林省6年间只有1个站点在2月出现过雷暴,在3月只有4个站点出现过雷暴。温暖潮湿的上升气流是产生雷暴云的必要条件,在4月份吉林省气温逐渐升高,为雷暴云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吉林4月开始出现雷暴天气,逐月增加,6、7月份大气中水汽含量最为充沛,雷暴日数达到最大,8月份雷暴日数开始下降,10月过后几无雷暴天气。月均雷暴日数总体特征为6月最高,向两边递减。

图5为吉林省各市月均雷暴日数折线图,由图5可以看出各地月均雷暴日数的变化和吉林省月均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各地月均雷暴日数依然呈6月最高,依次向两边递减的趋势。6月月均雷暴日数最大的是吉林,为6.8d,最低的是延边为4.3d。各地区曲线趋近一致,延边市稍有例外,延边地处吉林省东北部,属吉林省雷暴最低地区,因此各月月均雷暴日数相对于其它市要稍低一些。白城市、松原等吉林北方地区因气候原因,在冬季和初春几乎无雷暴天气,而地处吉林南部的通化,气温相对温湿,在冬季也有少量雷暴天气。

2.4 雷暴日数季节变化特征

表3为吉林省9市四季雷暴日百分比统计表,由表3可以看出吉林省各地区雷集中在夏季,均占全年雷暴日数的60%以上,其中夏季雷暴最集中的是吉林市,占68.6%,最低为四平,占59.6%。最低的是冬季,各地均低于全年雷暴日数的1%,各地春秋两季雷暴日数差距不大,而冬季几乎无雷暴天气。这是由于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我国温带的最北段,接近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很难形成雷暴天气。

2.5 月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

表4为吉林省月雷暴日数统计表,由表4可以看出月雷暴日数在各年间变化趋势差别很大,大多数年份月雷暴日数最大的依然是6月,但2007年和2010年月雷暴日数最高均出现7月,但各年的最大月雷暴日数差距明显,最高为2009年6月,为10.34,最低为2012年6月,为4.8d,仅为2012年6月的1/3。因2009年雷暴活动旺盛,各月月雷暴日数相对其它年份较大,6月雷暴日数达到10.34d,7月也达到8.18d。2012年虽然年雷暴日数较低,但4月雷暴日数达到1.1d,为几年间最高,但到7月以后雷暴日数急剧降低,不符合月雷暴日数变化的一般规律,这是由于2012年气候异常照成的,该年春季升温较往年为较早,导致4月雷暴日数比往常较高,但7月开始天气状况变化,雷暴天气急剧减少。

图6是月雷暴日数变化折线图,由图可以看出和其它年份差距较大的是2009年和2012年,2012年雷暴天气活跃,特别是6、7月份雷暴活动旺盛,因此6、7月雷暴日数较其它年高很多,而2012年在4月份各站点就开始频繁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日数较往年多,在7月通常是雷暴旺盛期间却突然降低,较往年低很多。2008年月雷暴日数曲线和其它年份也有差别,在5月雷暴日数就已达到6.04d,较其它年高,8月雷暴日数为4.1d,高于7月的3.18d。2007年和2010年变化趋势相近,均在7月月雷暴日数达到最大,折线变化接近相同。总体趋势上依然呈现6、7月月雷暴日数最大而向两边递减的趋势,但各年间月雷暴日数折线的波动差距却很大,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每年的气候状况不同。

3 结论

本文利用2007―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吉林省雷暴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雷暴日为18~22d,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集安、通化、桦甸等地位于雷暴高发区,年均雷暴日大于23d,天池、龙井、珲春为“少雷区”年均雷暴日低于12d。由于吉林省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对西风环流的阻挡,导致局地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因此吉林省年均雷暴日分布呈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向四周逐渐递减,最低位于吉林省东北地区。

吉林省年雷暴日数最高出现在2009年,为30.2d,最低是2012年为11.3d,年雷暴日数在2009年之前逐年增加,之后呈降低趋势。吉林省绝大部分地区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和数值相近,也接近于吉林省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延边地区因处于“地雷区”稍有区别。

4月份吉林省气温逐渐升高,温暖潮湿的上升气流是产生雷暴云的必要条件,4月开始吉林省开始出现雷暴天气,6、7月大气中水汽充足,雷暴日数达到最大,8月开始雷暴逐渐较少,到10月后极少雷暴天气。吉林省雷暴集中在夏季,各地夏季雷暴日数均占全年60%以上。

参考文献

[1]国家防雷中心,中国国际防雷论坛[C].2005(5):26.

[2]郭虎,熊亚军,等.北京市自然雷电与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J].气象,2008,34(1).

[3]王羽飞,朱峰,隋朝阳.吉林省30a雷暴日特征统计分析[J].吉林气象,2009(3).

[4]池景东,池景波.台州市雷暴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2009,31(3).

上一篇:中药内服外洗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临床... 下一篇:种植业技术对巧家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