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时间:2022-10-11 08:01:53

浅析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摘要]大学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本文从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必要性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 传统文化 教育

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深刻指出,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实践,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普通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透析

(一)拥有一定的文化储备,但重理轻文倾向明显。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了解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但重理轻文倾向明显,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储备缺乏自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缺乏清晰的认知。少数学生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背景,缺乏哲学思维的借鉴和学习,显示出知识储备的短板。

(二)重视学习和自我锤炼,但思想问题仍然存在。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个人学习和自我锤炼。大多数学生借助书籍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获取文化知识,但还有少数学员,虽然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但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面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较少阅读相关书籍,这对锤炼综合素质,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为不利。

二、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只有关注文化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综合素质提升,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因材施教,在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创新能力、强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突出青年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合格,又有特色,从而更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只有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提升教育效能。传统文化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吸收,更注重灵魂的打磨陶冶、内化升华,有助于青年学生从思想疏导层面明确其学习目标,增强其学习责任感,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传统文化大教育理念

普通高校是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可以提升大学的品位。

一要借助传统经典。青年学生主观上希望学有所得,而客观上容易走神,目标上求高而管理上求松,难于接受刻板说教。教师通过引经据典,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于课堂讲授的各个环节,可以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手段的目的。

二要促进双向沟通。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这是中华教育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将文化沟通贯彻教学全过程,大学教师一方面要自觉提升文化素养、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努力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促进沟通,实现有效的信息交互;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员情况,设身处地替学生考虑,获得他们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施深层次文化沟通。

三要拓宽教育资源。高校教育应充分开发各类资源,如开设系列讲坛,邀请名家讲学,拓宽网络教育资源等。让学生在吸纳、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进行整合、内化,陶冶思想情感,升华精神世界。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要拓宽选题角度,既可以从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着手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也可以从宽仁文明、尊师重教等品质出发阐扬其伦理道德品质;可以从忠实诚信、团结协作等意识着眼强化其团队素质,也可以从文化熏陶方面着手培养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品格素质。

(二)构筑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植根于民族心田的传统文化是滋润青年学子成长的“阳光雨露”。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着力提升文化涵养,为高校提升办学育人软实力服务。

一要注重历史传承。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既反映时代特征,更体现历史厚重。要重视发挥院(校)史馆等场所作用,挖掘出最具特色的光荣传统、最具价值的精神财富,使其成为传承优良文化的载体,培育优秀人才的阵地,让传统变得更亲和,让历史变得可触摸。只有抓住历史的“源”,才能形成时代的“流”,使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二要凝练文化内核。要自觉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弘扬传统文化,讴歌主旋律,抵制腐朽消极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努力净化软环境,精心提炼其文化精髓,突出专业特色和院校传统,形成独有品牌。通过重要集会奏唱院歌、优秀校友报告会、校友会等活动,激发学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作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

三要弘扬校园精神。高校要通过无声而又极具穿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每名在校成员,使得这种精神和思想成为他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从而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教学上来。大学教师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面向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切实的示范和引导,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

(三)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文化素质

高校应不断拓展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更大的社会和自然空间中直接接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养育。

一要面向社会,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教育。确立“大教育”观念,与社会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各项重大文化庆典活动相互兼容,联教联学。通过当地电视、广播、报纸刊物和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开辟社会课堂,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把驻地革命传统、改革开放成果、人文自然景观融入文化教育,剖析人文传承,增进情感认同。如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深入挖掘内涵,触动学员灵魂。建立集远程教育室、党团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做到教育有阵地、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开辟传统文化宣传橱窗,定期展示中国文化常识、名人事迹等图文。

二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形式,定向教育。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渠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采取收看讲座、观看电影、外请专家授课等方法进行集中教育;发放教育学习材料,采取自学、网络课程、群分享、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跟踪教育;凭借电化技术、网络等形式进行信息化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信息更丰富、形象更逼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建立QQ群,开辟“网上论坛”、“教育心声”等专题栏目以及教育信息邮箱,达成一个“网络信息教育整体”;通过实话实说、主题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文艺演出、参观见学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国防信息学院 湖北武汉)

上一篇:搭船过海,借力远航 下一篇:西方司法领域中法律语言学的应用及对语言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