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智慧课堂之我见

时间:2022-10-11 07:48:47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之我见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不懈求知的乐园、思维碰撞的天地、培育语文素养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精妙的设计;目标升降;替代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我认为,课堂设计实际上就是单位时间的设计。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配在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就是一个教学节。一堂课的设计就是由几个教学节构成的。教学节能否合理设计和动态推进,实际上就反映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前精妙的设计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不仅仅要充分研读教材而且要充分备学生。问题设计是否由浅入深?每一次的提问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而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否给予深层次的导。总之这样的思考是课前必须做的。也只有这样的准备才会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里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而跻身济南的冬天,你却能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再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一特点,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文中说: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出奇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的回答也就水到渠成。而当自己的精心设计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时,更需要教师做到有放有收。放是让学生按照他们思考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去交流,去探讨。要做到合理的引导,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的去说,必须能回归课堂,让思维关注文本。

二、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当学生读到“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时,我问道“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发同学们回答;“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时。把“而不仅是技术”读漏了。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生:他把“而不仅是技术”读漏了。师:漏掉后影意思的表达吗?生:意思不同。师:读读此句体会差别大不大?生:它们差别很大。漏掉的词语在双层递加的作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师:这位同学体会的太棒了,大家给点掌声。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增补,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同样,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以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

三、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学习《万里长城》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问题:“鸭绿江”在哪里?“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师:“结晶”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大说得明白,不过我知道盐就是一种结晶体。谁知道盐是怎么来的?生:我知道。要先在滩涂上围住大量的海水,然后让太阳晒。经过很长时间后,绝大多数的海水蒸发掉了,剩下来的一点点亮晶晶的东西就是盐。师:那课文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你觉得这里什么是“海水”?什么是“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习具有实效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1]高辉.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A].2007.

作者简介:

叶廷碧,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这般错误亦动人 下一篇: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