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2-10-11 07:27:25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两组抑郁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EP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32±1.25 vs 14.63±2.01),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5.35±1.09 vs 11.33±2.67);1年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 vs 71.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有利于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和精神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EPDS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58-02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一种常见的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患者常无精神障碍病史,通常在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出现一系列精神紊乱症状,具体表现为抑郁、沮丧、悲伤、爱哭泣,烦躁不安、爱生气、易激惹,严重者出现幻听、幻觉及自杀倾向[1]。产后抑郁量表(EPDS)筛查PPD的灵敏度高达81.82%,特异度为97.87%【2】。专科医生对PPD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可改善PPD产妇精神状态,促进患者康复,使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由产后访视护士对某社区554名足月分娩初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症筛选,筛查时间均在产后2周,筛查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本研究554名足月分娩初产妇中,EPDS总分≥13分产妇共76名,占13.7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各38例。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5.6±3.57)岁;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24.8±3.69)岁。排除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或有精神病家族史患者,本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家属支持,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PPD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学会《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3】,采用爱丁堡(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初产妇产后抑郁症评分【4】。EPDS为自评量表,包括心境、兴趣、悲伤、哭泣、焦虑、恐惧、应付能力下降、失眠、自责、伤人等10个项目,总分30分。PPD阳性诊断标准:EPDS总分≥13分,且得分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重。

1.3干预方法

(1)对照组对EPDS评分结果阳性的PPD产妇进行药物治疗,采用抗抑郁药物提高患者情绪,考虑到产妇哺乳等因素,尽量选择抗抑郁药疗效好、副反应小、耐受性好的新型抗抑郁药物。本研究选用5-羟色胺首剂量50mg/d,依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增至100mg/d;帕罗西汀首剂量20mg/d,逐渐增加剂量至每天50mg/d。连续治疗4-6个月后递减至维持量,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EPDS总分

(2)观察组采用药物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同对照组。由妇产科和精神科医生共同制定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案。①采用集体治疗,让PPD产妇之间互动,既宣泄了情感,又在交流中增长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②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充分发挥家庭亲情的优势、通过母婴接触让产妇产生归属感、被需要和被尊重感,从而激发内在母性的动力,改善产后精神和情绪不良状态,促进产妇恢复。③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情绪控制,耐心倾听抑郁症产妇的心声,尽量满足其生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鼓励产妇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放松心情,睡眠是最好的减压方式,保证患者充分的睡眠休息时间。鼓励患者多和外界接触及与他人交流,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起到治疗焦虑和抑郁的作用。

(3)PPD产妇早期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免影响婴儿哺乳。抑郁焦虑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EPDS评分增高的患者才考虑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用药过程中告知家属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婴儿改为人工喂养。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跟踪至产褥期末,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周、3个月及6个月时评估EP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以定性百分比(%),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PD患者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PD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EPDS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1968年Pitt提出产后抑郁症,即PPD概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外报道PPD的发病率为30%,国内则为(5.7-23.8)%[5]。本研究采用爱丁堡(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量表)对554名足月初产妇产后2周进行访视,评估精神、情绪状态,结果发现PPD阳性率为13.72%,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

产妇妊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变化,分娩的阵痛、初为人母角色的不适应、育婴知识的缺乏,都可使产妇产后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此时如得到家人、朋友或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产妇不良精神状态和负面情绪会很快缓解【6】。因此产后2周,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应进行随访及指导,祝贺产妇顺利完成妊娠和分娩,指导新生儿护理,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从而克服因担心婴儿喂养产生的心理负担。积极和产妇家属沟通,鼓励产妇家属、尤其是配偶主动关心产妇,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化解PPD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经过对筛查EPDS总分≥13分的PPD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6个月EPDS评分(8.32±1.25),1年治愈率(100.00%).由此表明加强产妇产后访视,及时发现抑郁倾向的PPD产妇,积极采取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PPD产妇精神状态,降低PPD对家庭的危害,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蓉,姜润生,黄丽,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6):436-438.

[2] 叶碧清. 产后焦虑抑郁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4,02:63-65, 66.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9.

[4] 彭涛,王联,金燕志,等.EPDS在产后抑郁筛查中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13(8):18 19.

[5] 温晓英.提高产后访视质量 预防产后抑郁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240-241.

[6] 沈丽华.产后忧郁症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5):270-271.

上一篇: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