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思索

时间:2022-10-11 04:44:30

2009年,民乐县逐步开始撤点并校,各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都被合并到镇中心所在的寄宿制小学。这为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的充分发挥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同时,撤点并校后许多农村完全小学都变成低年级教学,随之改变的是原学校部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抽调到镇中心小学或县城直属学校,使师资力量本就薄弱的乡村小学更是雪上加霜,也使农村本就薄弱的学前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各村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让幼儿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县城租房或买房,由爷爷奶奶或妈妈专人负责,接送孩子就读于县城私立幼儿园或公立幼儿园;还有一部分幼儿借住在亲戚家就读于城镇幼儿园。这一切导致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人数骤减,很多幼儿园只有3~15个幼儿,无法设立三年制幼儿教育,只能是3~5岁的孩子通通在一个班――学前班就读。这种附属于农村小学的学前班或幼儿园,其各方面都与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相去甚远。

一、引人深思的教育教学方式

1.低素质且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合班并校后,原来的完全小学变为教学点,一般设有一至四年级和学前班,每个班的学生都在5~15人左右,全校学生总数在50人左右,大一点的学校达到70~80人。这样的人数,依据教师配备标准,4~6名教师就足够了。可要按年级配备教师,每位教师要任小学班三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同时还要担任一些副课及兼职工作。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三种情况的幼儿教师:有的学校教幼儿班这种清闲工作由老教师担任,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因为幼儿班不考试、不评比,有的学校为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低薪聘请一些刚刚毕业没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担任幼儿教师。对于这些被聘者来说,他们的未来不在这里,这儿仅仅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一个跳板。在管理孩子的同时,他们用更多的精力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份新的工作而努力着。有的学校幼儿教师是交叉代课,既要担任小学班的课,又要担任幼儿班的课。因为幼儿班教学质量的考核不那么严格,而小学班每年的考试成绩决定着教师在领导、同事眼中的能力大小……此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小学班。这种没有专业的幼教知识且“三心二意”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2.小学化倾向严重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和成长

师资力量的薄弱,使本来对学前教育存在错误认识的家长更是疑虑重重:这个幼儿班行吗?这个教师行吗?而消除这些疑虑的唯一方式便是回家看看孩子今天学了几个字,会数几个数了。这种情况衍生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掌握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及其组成的音节,会认80个常用的汉字,会写40个常用的汉字,掌握幼儿大班教材语言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农村学前教育严重偏离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基本规律,在看管好孩子、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前提下,让孩子会写字,“把手写顺,上一年级就不吃力了”成了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目标,“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每日上演,有的甚至布置书面作业或者家庭作业,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丧失殆尽。这些3至5岁的幼儿,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玩耍阶段,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不但使他们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还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3.背道而驰的学前教育严重影响了幼小衔接

这样的学前教育,使初入一年级的孩子形成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在县城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根据教学进度学习课堂纪律,学习拿铅笔写字的姿势,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另一部分上过农村学前班或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学习完了拼音,认识了许多字,会写一部分的字。课堂上,他们沾沾自喜、左顾右盼,根本不去听老师讲了什么。而事实上,他们虽然会写字,但写字的方法、笔顺规则大都随心所欲、胡乱勾画。重复教育,会养成孩子不动脑、不思考的不良习惯。

二、发人深省的留守幼儿教育

案例一:“不要,不要上学”,校门外撕心裂肺的哭声让老师们摇头叹息,五岁多的男孩浩×,不停地捶打着他的奶奶,老人无奈地笑着:“让娃娃打,让娃娃出出气”……

这是早晨上学经常上演的一幕,每天浩×都要“出出气”才能哄到学校。在学校里,他就像一枚小小的一样,随时会爆炸,随时会伤及其他幼儿。他的父母都在新疆打工,爷爷奶奶总觉得亏欠了孩子,“出出气”是爷爷奶奶的一种补偿,他们对于这个小皇帝唯命是从,没有任何人敢批评他。

案例二:操场上,绚×一人呆呆地站着,看着玩耍的孩子们。有小伙伴过来拉她,她扭着身子不去,老师过去与她说话,她一言不发……

绚×的父母在新疆开了一间杂货店,生意忙,一两年回家一次,绚×与奶奶及姑姑一家住在一起。据她奶奶说,即使父母回家,她也不会与父母亲近,更不要说与父母睡在一起。一度,她喜欢将奶奶称呼为“妈妈”。

“留守儿童”,一个过于敏感的词语,它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个畸形群体。他们的存在,对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一个大大的讽刺。“敏感、自私、内向、孤僻、暴力、自卑、不合群、冲动易怒、焦虑紧张”等标签贴在了他们身上。0至6岁,在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是隔代长辈的爱――溺爱;在最需要父母引导的年龄,他们或被放纵,或被忽视。留守幼儿在我县各村都有,且数量惊人。

三、亟须改善的硬件设施

我县农村许多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班,基本没有独立的园舍,只是一间教室、一间寝室而已。没有专门的玩具、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别说手工区、玩具区了。一间教室,几张桌椅板凳,就囊括了所有。幼儿在校期间自己的指头、手绢、两三本幼儿课本成了他们最好的玩伴,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原始。在他们智力发育最快的年龄,却被形同虚设的幼儿园教育荒废了,长此以往,必会恶性循环。

四、因地制宜地改进措施

“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可是,当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无法达到相应的水平,一味地抱怨是无用的。如何“自救”,如何用自身的能力去努力改变,使我县农村学前教育更专业化,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我有以下建议:

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改变学前教育授课方式,给农村幼儿一片快乐的天地

根据农村小学空闲教室多、室外活动面积大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借助家长,提供教学设施,拓宽学习场地

请家长将家中废弃的麻袋装上适量的麦草来顶替塑胶草坪,这样,游戏中孩子可以随意爬摸滚打,不必担心跌伤;为幼儿开辟一块玩沙区,请家长提供沙子、小铲子、小桶子等玩具;让家长捐出孩子的玩具及图书,设立公共玩具区,开设模拟的玩具店。

农村不缺艺术家,而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更是身怀绝技,他们当中一些人每天的任务只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聘请他们与我们某一时间段的专业老师和幼儿一起活动。如聘请编织老师,利用狗尾巴草、马莲叶、树枝条等植物编织花环、草帽、动物等;聘请手工制作老师,利用树叶、花、植物种子、动物羽毛制作、拼贴美工作品;利用泥巴教孩子泥塑;利用小剪刀、纸片教孩子剪纸……

(2)借助传统游戏,拓宽教学内容,发展孩子各种能力

如“过家家”的游戏,既提高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文明礼仪;爬树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的体能及手脚协调能

力;捉蝴蝶、玩泥巴有利于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形成活泼开朗的

性格。

(3)充分发挥农村优势,灵活选用教材,贴近幼儿生活

农村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教给幼儿动物、植物、自然、日常生活等粗浅知识,体现出农村幼教的特点。如教学乡土民谣,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观察或饲养小动物,如小鸡、小狗等,培养孩子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观察四季,认识风、霜、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观察田野农作物生长情况,在校园学农基地种植土豆、小麦等农作物,让孩子参与简单劳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让孩子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2.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

教育,只有取得了家长的认可,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家长抛弃“在学校‘疯玩’不如在家待着”的错误思想,让其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使孩子的体能、想象力、社交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都得到提高。让家长真正理解并支持幼儿教育。

同时,还应时常与留守幼儿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其明白“吃饱、穿暖”仅仅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才是关键,作为监护人,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与爱。

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农村幼儿教师思想落后、素质低下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学校资金允许、教师精力许可范围之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提高。

(1)订阅关于幼儿教育的报纸杂志,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知识,改变教师思想观念,不再一味地迎合家长

(2)派教师外出学习,改变教师授课方式

(3)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领导考核、征求家长意见等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考核,肯定其成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受各类条件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惨不忍睹”。农村幼儿同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我多么希望他们不因不健全的农村幼儿教育输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张丽.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中小学教育,2012(8).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228。

上一篇: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研究 下一篇: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