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三步曲

时间:2022-10-11 03:49:35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三步曲

【摘 要】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转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三步曲。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有效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说,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给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万事开头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学生迷恋于上网、聊天、游戏,甚至是埋头摆弄座位上的鼠标、键盘,而无心上课。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尽如人意。那怎么样一上课就能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拉回来,使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呢?

第一步:上课礼——安定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为了使学生迅速的从“课间状态”过度出来,传统的上课礼是一种很有效的过度方式。随着一声“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再坐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会伴随着“起立”声而停止,起到一种“开场锣”的作用,当全体学生向老师行礼时,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尊重师长的意识,还可以增强老师上好课、教好书的责任感,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可见,传统的方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做了不一定会有好效果,但不做就一定不会有效果。

上课礼,它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明白现在开始上课了,要打起精神,注意听讲。它是实现课堂有效导入的第一步。有意注意是有明确的目的,需要意志力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它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再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自动地跟你走,听你讲课。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的,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第二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使之产生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通过“设疑”将学生引入到待解问题之中,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块,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为其设计、构建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体验,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在“表格信息的图形化”这一课中,我结合“每个人最关心和最了解的莫过于自己,提到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自然能引起注意”的心理规律,围绕高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学习压力相当的大,分数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社会甚至是他们自己评估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准;从高中学生最关注的事物——分数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这里有一份王小明同学的成绩单,里面是他高一全年五次考试的成绩,想请各位同学根据现在的高考方案,帮他参谋参谋看看他该选哪一科呢?为什么?

文理分科是每个高一学生都要做的一道选择题,是人生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它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部分同学在面对这道选择题时,选择的都是感性认识——分数,哪门科目的分数高就选择哪门,从来没有想过要对自己的分数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无法发现其后面隐藏的信息,也就无法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指明道路。所以我给出了一份虚拟成绩单,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来对其进行分析,找出他认为合适的分科选择和依据。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以旧引新

高中生有明显的学习自觉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在课堂上随意接嘴及举手发言的情况在减少,对老师的讲课,有选择的听,有选择的记,独立性大为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喋喋不休地灌输教学,希望课堂上能留出给他们独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根据任务需要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规划和输出表达还是欠缺的。

在“表格信息的图形化”这一课中,我按照从总到细,从结果到理由的原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设置的情境。因为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做深入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如:①你认为合适的分科选择是什么?为什么?②成绩单中有着很多的数据,我们进行判断的时候应该看哪个或哪些数据?③在Excel表格中可以用什么方法直观、形象的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到根据提出的问题该针对哪些数据进行分析,也让学生对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有个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做好准备,并逐步引出本课的主题——表格信息的图形化。

这一课中,我是以对话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课堂导入的,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觉得他们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而不像以往,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不愿意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师告知答案,而后不加消化的强行记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以达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边楚女.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电教,2010年Z1期

[2]黄萍.例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艺术.中小学电教(下),2013年0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论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 下一篇: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