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英谚语,比较中西文化

时间:2022-10-11 03:13:35

学习中英谚语,比较中西文化

[摘要]谚语是世界各国人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约定俗成的短小语句。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珍品。英语阅读中有大量的这类语言形式。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就要比较、鉴、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本文将对汉语和英语中一些为大众喜爱和流行的谚语进行比较,并分析各自特点。

一、 谚语的界定

翻开各类英语词典,不难发现人们对于英语谚语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Proverb, set phrase sayings, maximas等都有着相似之处,很多人对其常常搞不清楚区别。有的词典讲成语列为谚语,有的则说成俗话。 概念模糊不清。而在汉语谚语的解释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演讲文章都不不乏这样的言辞“俗话说”, “古人云”。谚语的范围似乎非常广泛,很难界定。既有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谚语,又有一些形式较为特殊的歇后语、俗语等。笔者认为。我们要学好汉英谚语,就应该首先区别清楚,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不同的概念。本文旨在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谚语,它主要是指那种广泛流传于英、汉两种语言世界的民众中,为老百姓所喜欢,脍炙人口。简练而生动。常常用于传授生活经验,有教训教诲劝导之功能。

二、 内涵

对于汉语中的谚语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风土谚, 事理谚,天气谚,常识谚,修辞谚等等,大概可分为八类。各国人名总结出的谚语基本上都是源于自己的社会和人生经验,所以在谚语的形式和内容上有相似和相近之处。对于汉语言语的分类也基本适用于对英语谚语的分类。例如:

勤劳是财富的右手,节约是左手(Industry is fortune’s right hand, and frugality her left.)

好事多磨,好景不长。(A good thing is soon snatched up.)

慢工出细活(Soft fire makes sweat malt.)

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风俗习惯。So many countries, so many customs.)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with a sieve)

尽管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分类上基本相似,但只要我们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二种语言中的谚语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汉语的谚语通常反映农事活动,比如天气、生产,还有风土人情地方民俗等。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劳动人民祖祖辈辈与大自然作斗争,对自己的家乡山川河流高山峡谷有着深深的感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界,天气、季节等密不可分。因此这类谚语层出不穷。地域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地貌的构成反映在谚语的内容上。另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名族几十个,风俗习惯各异。而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 名族的成分比起中国来单一得多。风土人情差异不大,而且英国靠海洋,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水运航海关系密切。因此,不难理解英汉两种谚语所反映的范畴不尽相同。

三、 思想意识的想通与差异

人类有很多共性和共同之处,我们可以从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表达的思想内涵看出。由于都共同总结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与实践有关,所以反映了一些永恒的真理。两国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春雨贵如油。(Rain during spring time is precious as oil.)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a pan sows, so shall he reap.)人勤地不懒。(If man is diligent, soil is not idle.) 瑞雪兆丰年。(A snow year, a rich year.) 一粒下地,万粒归仓。(From one grain sown into the earth, one thousand grains will spring.) 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Ancestors plant trees while descendants enjoy the coo under the tree shade―enjoying the fruits of labor of one’s ancestors.)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都强调思想意识对物质、实践活动的反作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域概貌。众多的不同必然导致谚语中表现出的观念不同。两种不同的谚语在对人生,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现象,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总结,评判,都肯定要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表现为一些有趣的差别。指着从别人错误里学乖,愚者从自己错误里改正。(Wise men learn by other men’s mistakes fools, by their own.汉语翻译为:上一回当学一回乖。(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 汉语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按照英国人的观念勤奋是成功之母。从这样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因果人认为在失败面前不应当气馁妥协。这样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四、 来源的差异

汉英两种谚语在修辞上都是采用比喻、(明喻,暗语,借喻等)还有拟人。拟物等各种手法大致相同。然而在取材方面,两种谚语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因为生存空间,历史文化,经济的差别等造成,因果靠近大海,因此很多谚语与海洋联系密切。如: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捕鱼要到大海。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的海面,人人都能当海员。The sea refuse no river. 大海也抱怨缺水。中国地理概貌多变,地形复杂。高山, 峡谷,多数人住在内陆。靠海的地方不多。人们以种耕种为主要活动。这些特点也在谚语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如:强扭的瓜不甜。姜还是老的辣。另外,英国人多数是基督教徒。在谚语中不难发现有诸多与有关的句子。如All are not saint that go to church. 上教堂的未必都是圣人Clergymen’s sons always turn on badly.牧师的儿子总是不成器。A runaway monk never praise his convent.逃出来的修道士,决不会称赞修道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两种谚语存在着不少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缩小沟通的距离。有必要研究两种谚语的差别。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论杜威的教育目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