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自增强机制的决策影响体系

时间:2022-10-11 03:13:30

构建基于自增强机制的决策影响体系

提要自增强理论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理论,他不仅仅属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他也适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存在相当广泛的意义。笔者受自增强理论的启发,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决策影响体系。所研究的是哪些影响因素决定了最终的选择和决策结果。

一、理论研究基础――自增强机制

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W・布雷恩・阿瑟发表了《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一文,提出了经济学中的自增强理论。该理论指出,在边际报酬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自增强机制的来源有很多,但常见的有以下四个: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学习效应(当生产普遍增长时,该效应将改进生产或降低生产成本)、合作效应(这使与其他采取相同行动的经济人“和睦相处”占优势)、适应性预期(市场上的普遍流行使人们相信它还会进一步流行)。自增强机制会使系统产生以下四个特性:

(一)多态均衡。系统可能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份额的渐近“解”,结果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和不可预测的。

(二)可能无效率。如果一项技术先天的“好于”另一项技术(按某种经济福利指标衡量),但由于好技术未被采用,那么,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不是最大可能收益。

(三)锁定。一旦到达某个“解”,系统难以退出,路径依赖。市场份额的前期历史一部分是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能够决定哪个解优先。

(四)自增强或自催化一类的动态系统,源自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理论生物学。布雷恩把它运用于经济学中,是一项创新突破。虽然经济学中的自增强理论,迄今未被纳入主流经济学,它本身也还没有完全的体系化,但是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却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决策影响体系

笔者对自增强理论研究后发现,该理论所研究的其实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选择是我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小到我们选择去看书还是去打球,大到我们选择上哪所大学,选择谁做自己的终身伴侣,等等。当你仔细分析这些生活中的选择,你会发现它们都遵行自增强机制的四个特性。

比如,我们选择上大学。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在人们当中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均衡。因为不管你选哪一个都可以继续的生存下去,只是生存的路径不同。然而上大学不一定优于不上大学,因为事件具有偶然性。所以上大学这一选择也可能是无效率的(这里讲的只是事件发生的可能)。一旦我们选择了上大学我们就会为此去准备,进行再选择,这就花费了我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放弃了不上大学的准备(如找工作等),这就产生机会成本。当我们做了这一选择后就一定会产生成本,因此我们就会被锁定,系统难以退出。如果要退出(我们发现当初的选择是无效率的),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之前的选择所投入的成本和生产的效益,这些会成为我们新选择的沉没成本;并且还要为新的选择进行重新投资,所以说这个退出成本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会产生自增强机制的第四个特性――路径依赖。我们现在的选择会依赖于以前的一系列选择。换句话说,前期历史的选择和选择后事件的结果是能够决定我们现在的选择的。

那么,事件一旦被锁定就不可以退出吗?也不是这样的,这还是要遵行成本收益原则。如果这个事件的选择与发生生产的收益是负的,并且以后由于路经依赖所产生的选择无法改变负收益的结果,也就是系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投入的所有成本都是无效的。这种情况应尽早强行退出系统,并进入一个较好的均衡。

笔者个人觉得,在自增强机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前期历史一部分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能够决定哪个“解”优先。就是说我们的选择是可以判断出来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我们的选择结果。我们可以从选择的程序来分析。

(一)生存环境分析。这是从选择的产生来考虑的,是生存要求我们必须对事件做出选择,暂且不谈选择的结果正确与否,我们必须作出选择。也就是说,影响我们选择的首要因素是生存环境,生存环境是我们进行选择的原动力。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要生存就必须去寻得发展,所以生存环境在这个角度上也就是发展环境。所谓生存环境就是迫使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选择和决策的环境。

(二)历史环境分析。这是考虑选择的范围,就是有什么可以选择。直接影响我们选择范围的是我们时代的发展。比如在远古时代,外出只能选择步行,而在现在我们外出可以选择很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汽车、乘飞机等等,这一切都是源自时代的发展。同时,我们在选择和决策时都会考虑别人在相同和类似事件的选择和决策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也影响到我们的选择范围,让我们知道哪些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对于一个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前车之鉴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结果,同样我们不可以忽略政府的政策。把这种对选择的影响定义为历史环境的影响。所谓历史环境就是企业和个人在进行选择和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所形成的环境。

(三)决策环境分析。这是考虑选择的过程,就是如何进行选择,这是我们最终选择决策结果产生的直接影响因素,把这个因素定义为选择环境或决策环境。这是个相当复杂的环境,他和前两个环境因素不同。前两个环境因素都是客观因素,变数不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个环境因素则要考虑人的因素,人是一个主观因素,一个变数很大的因素。那么,如何对这个选择过程,即选择环境或决策环境进行分析呢?我们从成本收益原则来考虑。

如果A是我们最终选择决策的结果,那么B的落选原因有下列几种:

情况(一):B不如A。假设自然人和法人在选择行为时都是遵行成本收益原则的。那就是说,B的成本收益不如A的成本收益。假设收益相同,那么B的成本高于A的成本;假设成本相同,那么B的收益低于A的收益,这里会出现自增强机制中的系统锁定强行退出的一种情况。这时主要考虑被系统锁定的方案存在多大的积累优势,以及新方案会存在多大的创新收益。如果B方案被强行退出,系统进入A方案,那么就意味着A方案的创新收益要超过B方案的积累优势。

情况(二):B优于A。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B明显优于A,但B仍落选。

可能(1):由于出现自增强机制中的系统锁定,A是前期一直所选的方案,自增强所产生的积累优势足够大,要超过B方案的创新收益。所以选择A方案。

可能(2):决策者的专业素质太差,他无法判断A、B的优劣,甚至误判A优于B,这可能会直接导致B的落选。

可能(3):决策者的道德素质太差。他可能明确地知道B优于A,但出于A方案会给他个人带来相关利益,而B方案的上马可能会让他个人的相关利益受损。他不会理会B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是由于他是决策者,他决定着最终的决策结果,所以选择了A。

可能(4):内部环境的影响。所谓内部环境是指与所做的选择或决策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人和物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也会给最终决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做这个决策时,依旧是遵循成本收益原则的。

情况(三):A和B属于同等优势的方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A和B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属于类似的方案。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A被选中,导致其被选的原因有:

可能(1):出现自增强机制中的系统锁定,A方案被锁定,由于路径依赖使A产生选择优势。

可能(2):决策人的个人偏好。

可能(3):决策人的专业素质太差,他误判A方案优于B,导致B落选。

可能(4):决策者的道德素质太差,选择了对自身有利的A方案。

综上所述,在决策环境中影响最终选择结果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其中,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2、决策者的偏好。这与决策者的价值观、个人性格和个人经历是有关系的,在同等方案的选择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择的结果。

3、决策的成本和收益。这个因素直接导致自增强机制的产生。系统锁定、路径依赖、强行退出,都受成本收益原则的影响。这个因素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选择的结果。

4、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选择和决策有效与否的判断基础,也是最终选择和决策的结果能否生存的决定因素。当然,内部环境是可以建设的,他的投入表面上看不存在什么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好的内部环境也是一个高效率的环境。

最后,我们从下图直观地了解一下决策影响体系:

三、结束语

决策影响体系是在自增强理论的基础上,对选择和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体系。所研究的是哪些影响因素决定了最终的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决策影响体系对于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实际运用价值,而且该体系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决策项目的分析,为决策结果的确定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参考信息。

上一篇:论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下一篇:纳税遵从的博弈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