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运用的探究

时间:2022-10-11 02:54:19

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运用的探究

摘 要: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新型课堂。其课堂程序简单,有很强的的操作性;师生关系定位明确,易于把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 基本模式 师生关系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73-01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课程基本理念一致,都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师独霸课堂的陈旧教学模式,创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型课堂,探索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本是学习的脚本,教师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导演”,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真正“演员”,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由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当然与教师的“导” 也有密切的关系。高中政治课程旨在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几方面加深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高中政治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程具有抽象性、观念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就课本内容本身既有枯燥性的特点,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容易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学式教学模式为激活一潭死水似的政治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

一、导学式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有其课堂结构框架,有明确的教学程序、步骤。导学式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三个环节。预习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在初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本知识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初步整理出解答思路,并标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不解之处,作为课堂研讨的基础。

在课堂探究阶段,教师要以“导演”也就是引导者的身份去组织课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以何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如何发展政治思维能力,如何做到纵横联系,等等。但是,教师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看起来浪费时间,或者教师认为学习效率较低,就迫不及待地将结果和答案告诉学生,导致学生的探究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出现滞涩、卡壳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给予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顺畅。教师还要注意课堂的组织形式,尽可能保证人人参与、人人提问、人人发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切实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检测内容要与课堂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且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联系实际的分析利用,还要有拓展性的开放题目,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检测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程度实施分层检测,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分层教学理念,防止一种教学模式掩盖另一种教学理念的弊端。

二、导学式教学科学定位师生关系

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教师定位于主导地位,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定位于主体地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讲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课堂知识来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课本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理论,来分析我国各种经济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会对身边的各种企业的经济性质表现出一定的疑惑或不解。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的讨论不要脱离教材涉及的政治知识、政治原理;另一方面,有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从课本知识出发又高于课本知识,并能结合对社会实际的分析。教师的“导”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环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学生提出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着全国的燃油价格,油价不断上升导致运费增加,它的“主导作用”是否表现在对通货膨胀的拉高上?国有经济控制“稀缺资源”是否是国家垄断的一种表现呢?学生的问题尖锐而有普遍性,教师要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来解疑释难,让学生站在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来思考问题,防止被社会上不正确的思想影响,曲解了政治概念的含义,误解了政治理论的方向性。

三、导学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

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预习阶段,学生完全是自主学习,无论是阅读课本总结知识点、整理知识体系,还是分析材料中包含的政治原理,还是利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等,都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并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比如,查阅教辅资料,利用网络媒体信息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教师的预习题目为“纲”,向四周辐射、延伸,学生的思维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出创新思维,实现创新性学习。在课堂探究阶段,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现学习结果共享,优化、扩大学习成果;学习上的疑惑共同解决,小组内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为有疑惑的同学解惑,让没疑惑的同学加深理解,从而不断挖掘学习的深度,拓展学习的广度。当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问题,此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对这个情境的生动描绘。当学生的疑惑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新知结合来全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仍然只是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仍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整个课堂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都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教师的“导”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福全.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 教学与管理,2012,21:144-145.

[2] 曾晓珍. “导学式”政治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学研究,2013,07:62-64.

[3] 刘士启,刘化民. 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S1:59.

上一篇:例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激趣导入法 下一篇:农村初中学生抄袭作业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