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10-04 16:27:28

导学案篇1

一、如何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通过和学生及使用导学案的同行们的交流,我发现不论是在高一还是高三,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忽视了对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在预习环节中,很多学生只是满足从书上找到相应预习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抛开教材,直接将教辅书上相关的内容抄到导学案上,然后照着参考书上所提供的例题,“依样画葫芦”完成自我检测部分的习题,期间根本就没有阅读教材、主动思考的过程,当然也更谈不上积极反思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于对导学案上相关内容的处理,以至于也没时间去解读教材,从而更让学生觉得数学教材没什么用,在复习时更不愿意看书,认为只要掌握了导学案上的内容即可,从而陷入了对导学案的完全依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尽可能将教材中的内容反映到导学案上,矛盾似乎得以解决,但如果导学案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这毫无意义;而如果不是,它就必须是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加工筛选过的结果,那么这与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然后带着他们自己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走进课堂,到底哪个的效果更好些,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呢?

事实上,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教材中除了介绍新的数学知识,还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展现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面临升学考试的高三学生来说,高考中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课本改编题出现,教材对高三复习尤其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讲义而已,如果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成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依据,这种做法难免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二、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构等多个环节的设置,层层推进,为学生设计好一整套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成功突破重难点,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实际上,还是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类似“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那样解释为什么不行”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还是生成问题的主体未变。导学案中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学习提纲,虽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但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规划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模式,学生实质上还是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所要做的依然只是理解教师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当然,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此模式下学生更多进行的是主动理解型的有意义学习,而非以往的被动接受型的机械学习。然而,即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去内化新知,他们的思维仍然是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线,跟着教师在走,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就拿“基本不等式”这一课来说,我认为,与其在一开始就设计好详尽的预习提纲和练习,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先进行一组针对性的易错题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下的情况下充分暴露问题,然后大家再一起来进行错因分析和解题反思,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深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记忆也更加深刻。而这样一来,是否使用导学案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我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及设计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制定并完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

三、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随着导学案的使用,不少学生都用导学案代替了传统的笔记,以导学案上现成的知识小结代替了传统的复习提纲,但我以为长此以往,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无裨益。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走出高中校园之后,没有了教师整理设计好的导学案,而又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具备阅读、反思、整理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设想,一个在高中对教师的板书只会全盘照抄,却不会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摘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连复习提纲都整理不好的学生,如何能具备这样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呢?

四、如何更有效地体现“因材施教”

一个年级里的每个班级,每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一张统一的导学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呢?简单地将问题设为难、中、易三等,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选做题就等于不做题,与其做不出来信心受损,不如直接放弃来的干脆;而对那些自视过高,喜欢挑战难题的学生来说,基础题也等于免做题,于是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的后果。所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导学案并非万能,并不是所有课型、所有年级都适合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所选择的使用。那么究竟哪些课型,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宜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呢?导学案具体应如何设计和使用才能尽可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扬长避短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思考和探讨。

导学案篇2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学案”的编写需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基础学习是学好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学生向前学习的动力。基础教学就是要把最基础的东西教给学生,并牢牢掌握好。WWW.133229.cOM知识的堡垒越垒越高,越垒越坚固,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便更加坚固。

2、指导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要贯穿始终。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可把学生分成a、b、c三组,题目也出成大约三类,a组基础性题占60%,b组基础性题占50%,c组基础性题占40%。要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规定课堂上必须完成哪些题目、哪些题目在讨论中完成、课后复习哪些内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呢?

我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学案导学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学生的变化。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课前和课中以及课后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变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教师的教育思想进一步端正,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学案的编写及实施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案的个人设计和集体研讨实现了学科内的智慧共享,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表演者,而是一个引导者。

3、课堂的变化。

导学案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效率;合作;竞争

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教研的主题。在此氛围中,我校推行“导学”课堂模式,这一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使用怎样的导学案

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自学导引、提升拓展、课堂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导学案的内容的编写,由备课组围绕着课程标准,按照一课时一学案来编写。“自学导引”部分,针对教材的图文设计成填空、简答。“课堂巩固”是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成题目,尽量参考《顶尖课课练》的同步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拓展”部分,每节课一个问题,供学生探讨,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探究心理。“课堂小结”则是将本课的知识点总结列在题后,供学生复习用。“作业布置”尽量少,多是使用《填充图册》和《顶尖课课练》的相应题目,一般在课堂剩余时间内就能完成。

如《东南亚》一节的第一课时中,笔者的导学案“自学导引”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看书P34~P36)

一、自学导引

(一)东南亚的位置、范围。(读P34图2-1东南亚地形)

东南亚位于_____,包括____和____的大部分。

其中,中南半岛因_____而得名,马来群岛是散布在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的总称。

(二)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读P34图2-1东南亚地形)

二、课堂巩固作业

1.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

A.新加坡 B.印度尼西亚

C.马来西亚 D.菲律宾

2.下列河流中.发源地不在中国的是( )

A.湄公河 B.红河

C.伊洛瓦底江 D.湄南河

3.有关中南半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整个半岛地处低纬度

B.半岛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大河都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D.流经山区的河段,水力资源丰富

4.根据降水的特点分析,马来群岛应该是( )

A.夏季多雨 B.冬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5.读“东南亚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地理事物的数字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①中南半岛 ②马来群岛

(2)A地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B地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

(3)国家A为_____。

三、拓展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基础达标要点

1.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2.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表形态与河流的关系;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马来群岛多火山(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地形崎岖,河流湍急。

4.东南亚的气候: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本节课对应涉及的《顶尖课课练》和《填充图册》的题已经包含在“课堂巩固”内,不再布置作业。

二、如何应用导学案

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向课堂要效率,因此,导学案也只在地理课堂内使用和完成。上课时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抢答的过程中愉快又富有激情地完成地理学习。

引入新课后,首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自学导引”完成新课的预习任务。

稍难一点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完成。对于这部分导学内容,教师只需稍加提点,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需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先完成的小组,获得到黑板公布答案的机会,在比速度的同时还要看正确率。

“课堂巩固”是在全班都完成“自学导引”校正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先给5分钟自我小测和组内校对,然后进行抢答,抢答的小组要说明所选答案的理由。

接着,学得快的学生则在“提升拓展”中满足求知欲,该部分题多由每个小组写得最快的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稍加引导即可完成。

通常,本课的“课堂小结”都在黑板上板着图文,这时教师通过标题提问、学生齐答的方式即可完成。

最后十分钟,由学生完成“作业布置”的同步练习。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也是先由学生之间互助,再求助老师完成。

三、导学案使用的效果

1.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比读书的认真程度,比读、绘、填图的正确率,比提问的创新水平,比听课的专心程度、比小组的组织合作能力。

一节课下来,时间紧凑,学生们兴奋地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合作,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能力也在提高,并且增强了自信。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正动起来,相互取长补短,资源、方法达到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在竞争中得到升华,在激励中找到自信,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着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只有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与合作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竞争、赢得竞争。也使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知识很重要,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教师切实落实了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

2.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为实现导学案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能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笔者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精细化教学,从而提高了导学案设计的实用水平,实现了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

3.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备课团队水平

一份好的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各环节的学习,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地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能够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因此,设计好导学案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也要求教师自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情,并加强组内研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事项

1.导学小组的座位要优中差组合,易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2.导学案的编写要控制题量,保证一堂课一导学案,既保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导学案的题目要经典,使学生做完以后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新课导入要精彩,以巩固旧知、激发学习热情。

5.课堂讲评时采用小组竞答方式,最先完成的小组享有展示学习成果的优先权,以竞争促互助。对于未完成或完成较不好的小组和学生依然要在课堂内外加强个别辅导。

6.多媒体课件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时满足学生学习信息的补充。

7.导学案一定要在课堂上落实,一课一收,教师及时批阅。

8.单元小测、期中、期末考试尽可能多采用导学案的题目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在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时,只要教师们积极更新思想观念,保持前进的状态、大胆尝试,师生都会有收获。

导学案篇4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导学案 框架设计

教学实践证明,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导学课堂,可以实现这样的转化,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背景分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自在区域推行以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导学案”为依托进行教学,发现“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培养。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同时发现周边学校及我校的学案导学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发展瓶颈,其中导学案的编写、使用、修改、评价等所构成的导学案框架系统设计出现一些隐性问题。

2.问题呈现及诊断

笔者对区域内的四个学校所编制的导学案进行比较发现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格式化、内容复杂化、设计无序化和评价单一化。

2.1结构过于格式化

导学案取代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作业本和辅导资料重新进行“伪包装”,然后美其名曰“导学案”,这样的学案设计其实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就笔者所能搜集到的导学案,设计大致是这样几种结构:

第一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拓展交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作业布置;

第二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使用说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检测;

第三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导学、课堂研讨、认识新知、学以致用、最后拓展;

第四种:自主学习目标、课前导学、导出、课后延伸。

当然,笔者发现某学校在使用导学案之后,无论是科学新概念建立课,还是实验课;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都是一个结构模式。按理说不同的课型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设计。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样设计,甚至在一年两年之后,还是使用同样的结构模式,一成不变。笔者有这么个想法:让导学案的开放性更强,针对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结构的导学案,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用问题单(任务单)替代导学案。

2.2内容过于复杂、理想化

导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案内容设计应该从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出发,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建议,编写导学案一定要参透教材和教参,研究学法,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导学案的内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地把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转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上。针对不同的课型,强化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物质的密度》导学案内容的编写可以围绕密度公式的建立,可以采用类比法,从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推理出密度公式;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相同体积下比较质量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进而过渡到不同体积、不同质量该如何比较,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2.3导学案设计无序化

不同的学校,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同一节课的导学案不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还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甚至是自己的教学特长来进行设计的,同一个内容有可能在不同的导学案中多次出现,导学案设计的无序化,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化。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的简单化、无序化,而且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程度不够,从而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在开始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进行全盘的考虑,可以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梳理,尤其是有可能出现的重复知识更应该进行合理的梳理,将这些知识分散出现在不同的导学案中,一旦这样的知识系统化,就不至于出现重复训练的情况。所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切不可将其格式化,教学目标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教师设计教案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设计导学案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思考。

2.4导学案的评价单一化

从周边学校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情况反馈看,导学案的使用评价主要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学校、教师对导学案评价还没有深入思考,缺乏理论研究。其二,学校、教师对导学案评价重视度不够。与一些老师交谈发现,老师心中虽然有一个评判标准,但都是个人层面,有些评价点还有一点偏激,甚至错误。从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科学导学案的评比方案中可以得出评价的部分细则,内容如下: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学习目标与内容相符,清晰、分层;③学习重难点突出,引导得当;④有利于学生暴露、发现、提出问题;⑤学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初步自我评价;⑥学习内容难度、所需时间合理;⑦可读性好,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⑧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当学校课教师都明确导学案的评价依据后,编写导学案就有了抓手。

3.导学案的框架设计构思

3.1下图为导学案的框架设计

3.2导学案框架设计思考方向

3.2.1构筑导学案的理论体系

应用性是导学案的核心特征,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目前研究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探讨,理论高度不够,今后要对导学案内容及教学模式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课程论、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的理念,构筑独具特色的导学案理论体系。

3.2.2导学案共性与教师的个性结合

导学案通常是集体备课而形成的,作为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个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教师如何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以防课堂程式化。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差异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督促,实现同步课堂、异步学习,以及导学案导学策略与其他课堂教学方法的融合等问题。

3.2.3导学案的操作性与简约性并重

设计导学案实施路径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具体而言:一要以时间序列设计学习步骤;二要以问题系列体现思考任务;三是对复杂问题要设计出有效方案支持学生顺利达标;四是对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目标要有可操作、可检测的方案。同时,各步骤要避免过于琐碎细化的活动要求、指标,避免对学生思维产生干扰与混乱。

3.2.4完善导学案的评价体系

导学案的使用无疑是新课改要求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载体。如果导学案在编写、修正方面给予及时评价、阶段评价,为后期跟踪指导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这样导学案的内容会更科学,会更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导学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展示交流、团队合作等学习方式,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新的成长平台。通过撰写此文章,希望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思考,如果给大家带来技术性的支持,那就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2011.09:68.

[2]教育科学研究.2012.09:27-30.

导学案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无论是在知识容量、抽象程度,还是在思维方法上都有了大的发展和更高的要求,这无疑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师学法指导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学案导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认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学案导学中的学法指导进行探析,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借鉴。

一、学案导学的学法指导意义

学案,是与传统的教案相对而言的,是教师为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精心设计的材料体系,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自学检验、小结与反思、当堂反馈、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几部分。学案导学,就是利用学案为载体,逐步指导和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在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先学后教、导学导练、课堂检测,达到当堂达标,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如何编制更具学法指导意义的学案

为了让学案更具针对性和学法指导意义,教师最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特点亲手编写学案。

首先,要深挖教材,了解每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高考中的要求,制订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高中生正处于身心素质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自身对学习有一定的需求,有较强的好奇心、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正处形象思维向理性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案导学的设计,一定要多用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直观的激发其兴趣,做到知识问题化;再次,要正视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个性特点上的差异,学案编写面向全体同学,通过低起点、多梯度的分层问题设置,让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体味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学案的末尾要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其自己对每节课的内容作小结和反思以及延伸拓展,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三、如何在使用过程中突出学案的学法指导作用

1.师生都要端正对学案必要性的认识。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内容做好自学、检测、探究等环节,一方面,课前对学生的自测情况进行抽查,以达到了解学情和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对学生的知识总结和拓展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教学记录和反思。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巡视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知识结构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及更正。教师的课堂讲解要少而精,主要针对普遍的问题。

3.注重过程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数学课堂要注意逻辑思维的训练,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发掘学生的进步和成就,适时给予言语的表扬和眼神的鼓励,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小结

教师只有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高中的数学特点变化,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养成灵活的理性思维,最终在数学学习上实现减负高效。

参考文献:

[1]肖淑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10(7).

[2]蒋杰,苗金利.浅谈习题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

导学案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是学生习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有效平台,也是开展先学后教模式的重要工具。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案导学的作用,实现先学后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大限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

一、“先学”之中以学案导学明确学习目标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预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家庭作业,对此很多教师都存在疑问,既然已经让学生预习了,为什么还要“自学”?预习不就是学生自学么?其实并不如此,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要求还处于“热身”层次,学生通过预习虽然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各个化学元素之间的反应、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回答课前问题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学习目标,学习思路也不清晰,很难达到“先学”的效果。相比之下,通过学案导学进行自学,学案导学的“自学”功能就相当明确,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开展有目标、有任务、有条理的自学,可以说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预习。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之前,可以先将学案导学中的第一部分“煤的燃烧、金属的冶炼、钢铁的锈蚀、形形的电池及过氧化钠的滴水生火实验图片”呈现出来,利用学案导学将预习导学有条理地安排,帮助学生明确具体预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导学之中的自学流程及各种问题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同时在学案导学之中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交流研讨栏目,写出下面6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铜与氧气的反应、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NaCl溶液与AgNO3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氯气与水反应。同时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效果。设计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要求学生根据当前课时教学重点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案导学的自学学有所获。

二、合理开展训练拓展,增强导学效用

在学案导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拓展延伸训练的重视。设计学案导学时有三个原则不可忽视:(1)建立相关预习链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化学课程相关内容;(2)重视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提升化学素养,形成丰富的想象思维;(3)重视对学生才华的展示,积极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提示综合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得到增强。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更好的激活,还可以让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预习学案导学的引导生成作用,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教师设计拓展训练的时候,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理解记忆能力[3]。例如,在《糖类》这一节的预习学案导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从课程教学要求出发,让学生围绕“从葡萄糖的结构分析葡萄糖具有还原性的本质原因”搜集各种相关资料,了解葡萄糖的结构与还原性、淀粉水解的条件和水解产物等知识点。通过学案导学结合学生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葡萄糖在体内是怎样提供能量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应用学习拓展延伸能力,让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之中,学生不仅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丰富学生化学知识。

三、“后教”过程中合理利用学案导学更正知识

“教”一直是众多教师长久以来不断思考、探索、创新的研究话题,怎样教、何时教、用什么教等问题始终催促着我们一直前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案导学的导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之上不断梳理知识,教师在“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更正、内化知识[4]。例如,教学《原子结构》这个单元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学案导学,用学案导学方式开展教学。在第二课时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自己在一天中的互动轨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片提示,将其中空白处填写完整。在这样“后教”过程之中,既将学案导学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发挥出来,又帮助学生及时强化知识。

四、结语

高中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学案导学,为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导学环节,突出学生学的地位,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从而帮助教师顺利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风向标,及时调整教学,使化学教学之帆顺利驶向成功彼岸。

作者:徐加刚 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俊英.高中化学使用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2,33(8):26-28.

导学案篇7

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高效”的召唤下,开展了导学案教学。导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它主要有课时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教(学)后反思这几部分组成。最基本的构成应该有三个部分,即“自学部分――导学部分――检测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环环相扣、唇齿相依的关系。自学部分主要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如查阅并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等。通过这一环节,仅仅是实现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的目标。第三部分的检测题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检测、反馈与提升。因此,我认识到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及其学习实际来考虑,帮助并促进其自学。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合作探究,达成共识,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听取汇报,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还有说有才华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2):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后,开始成果展示时,“老师,找我们组!”的恳求,爽朗的笑声,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学生“唉,又下课了”的叹息,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共同解决,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选好题后,就进行明确的分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这样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形成一种组合力,以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又要成为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每一堂课之前,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共同出谋划策,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原来的担心不再,三个学科,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2011,(9).

导学案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的模式;教学的反思;应对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1-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在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了,而是可以通过网络、传媒、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来获得。在这种大的环境的前提下,课堂改革也就是势在必行了。在教学改革的这片区域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模式,相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学案导学”这种模式也随之诞生了。

一、实行导学案教学的背景

导学案教学的出现是由于对现有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他们初中时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在有人监督的前提下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如果能给这类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及时检查落实,经过三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能实现上大学的目标。但由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恰好是青春叛逆期,自控能力比较差,许多学生经过初三的辛苦拼搏,刚上高中会有松懈的心理状态。加上学习习惯的不稳定性,成绩很容易下降,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我们在“立足于课堂,以学案为依托”的改革应该是切合实际,富有实效。

二、实行导学案教学的模式(课型展示方法)

自主展示课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该课型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种展示课有两种上法。第一种是在自主课上完成学案教学,展示课上老师随机的让不同的学生去展示。这种课型的优点:随机性强,对检查学生们的完成情况能有较好的了解,并加以落实。不足:课堂容量不大,有些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第二种是自主课安排固定的学生讲解固定的题目。优点:指定的学生对该道题目准备比较充分,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比较完整、流畅、课堂容量比前一种大。不足:有些学生可能只完成学案上固定的题目,对其它题目准备不充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分好课型是展示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数学课而言,无非是定义课、习题课、复习课三大种课型。对于定义课,以介绍新知识为主,所以在该类课堂上,老师介绍这个定义的有关知识,把该定义中需要注意的,易错的一些知识点,以及由老师设计好的典型题型由学生讲解。对他们在讲解中暴露的错误或者分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及时纠正。这类课教师讲的较多,在学生完成题目时可以不给自主课的时间。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称为第一类展示课。

习题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题。通过习题课,要求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这类课要求学案编写时题型广,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完成学案。编好学案,展示课就成功了一半。这样既能落实每一个学生完成学案的目标又能加强课题容量,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复习课型的展示课可完全交给学生,可用提前编好的学案,也可针对前一段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当场解决。也可以出一些新的变式题的方式加以加强。

当然,在日常的授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估计的实际情况,对于怎样上好一节学案课,没有一个完整的通用模式,对于不同的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

三、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导学案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地位上看。把原来的课堂的“先教后学”变为了“先学后教”。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是自发的学习,有着较强的主动性。从而在知识的掌握上会更深刻、更全面。这样会使效果更好。同时在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尝试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

学生自信的不断提升。在现实课堂中,许多学生不敢发言,或者声音很小,或者不知从何说起,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要和学生有效率的完成一节学案课,首先要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怎样提问,怎样分析,然后提出要求,例如声音宏亮、分条叙述等等;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肯定。信心足了,听课效率、展示质量就会随之提高。从而是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的加强,对今后的学习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课堂师生的位置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由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知识的模式。学生们在不断的问题中达到提高、不断地交流中完善内容。是学生对知识点纬度的掌握更为宽广。

四、实施学案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策略

导学案的设计的各个环节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程度之间的矛盾、学科特点、课题特点与学案形式之间的矛盾。当然在每一次的课改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一些偏激的现象。也许还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形式变换”。但是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逐步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最终形成高效的自主形式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积极探索教改的必经之路。

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上寻找与学案教学相促进的理论依据;在实际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实际;高质量的学案是保障,小组建设是关键。只有编写出一份又一份的高质量的学案,建设一支又一支团结向上的小组,改革才能进行到底。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工作协调,做到男女性别、强弱学科、成绩好坏等比例上要合理。展示课上要以数学课程较弱的学生为主,以数学课程较强的学生为辅。

每一位教师风格的不同决定了他传授知识经验和培养能力的方法与其他教师存在差别;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决定了他的学习的方式及接受程度与他的同学有异;学科之间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科的教法与学法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公民道德宣传日范文 下一篇:爷爷一定有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