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情在孩子们的心中流淌

时间:2022-10-11 02:15:06

[摘 要] 诗歌是作文的另一种形式。指导小学生创作儿童诗意义重大:从儿童自身心理的特点看,为儿童喜闻乐见;从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看,能发展各方面能力。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可以弥补现行作文教学的一些缺憾,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徜徉在儿童诗的王国中,让他们从小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充分挖掘儿童想象的潜质,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使之热爱生活,充满爱心,本人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儿童诗;诗情;创作指导

大家一定和我一样,记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样的诗句。这首出自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儿童诗,曾经激荡着我们的童心,迁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儿童诗就是这样有魅力,儿童诗是孩子的语言,儿童诗应该属于孩子。

本着在小学语文课外教学中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我做了儿童诗创作指导的初步探索。

一、借鉴、模仿,迈出写诗第一步

要学写儿童诗,必须学会欣赏儿童诗,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并且能够朗读它,欣赏它,指导学生学会体会、感受儿童诗所表达的意境,努力用自己的审美去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这样往往能从所欣赏到的儿童诗中折射出儿童诗创作的灵感,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儿童诗,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试着模仿写。刚起步学写儿童诗,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名家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们就能满怀信心地迈出童诗写作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寻切入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自己的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我们指导写诗,并不是要让孩子个个成为诗人,正如我们写作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所以也不是非要系统地讲解深奥的诗歌理论,严格要求他们遵循什么章法、规律。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引导孩子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从中学会表达。从想象和感受中,找到诗歌创作的切点。

三、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读写结合

读是写的基础,儿童诗教学要加强读写结合,读中思写,写时忆读。这正表明了读与写的关系。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一般写作能力也强,诗本身是作文的一种形式,实践也证明,写诗能力强的学生,也基本上是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教师应引导他们去读更多的儿童诗,之后,孩子在欣赏、感悟中会有质的提高。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诗的节奏、音韵、语言的锤炼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只有多读名家名篇,咀嚼回味,潜移默化,这样缩短艰难的探索期,才能早出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孩子写诗后会更爱读诗,这是写和读的良性循环。学生读书、读诗的习惯一旦养成,这可能影响他的一辈子,这也是我们写诗指导的最大收获之一。

四、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不拘于形式

儿童诗要求内容个性化,形式自由性,要求写自己独特的感受。诗歌创作指导应有明确的“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理念。所以我在指导中,大多从内容入手,不过多地去讲授、分析技法。告诉学生,诗是心的表现,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公式:心+物=诗。即心中的某种情,看到外界的某种物,触景生情,灵感来了,就写出一首诗。

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作生动形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此说。儿童诗具有诗的共性,有鲜明的形象,因此,想象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诗。孩子们的想象,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特别好奇、好动,它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大。我们就应因势利导,努力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觉地进入迷人的诗的形象中。他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当他们在思绪万千时动笔,才会碰击出童心、童真、童趣的火花。这种可贵的想象我们教师绝不能视为“无知”“幼稚”,而应切实地加以呵护、称赞。这样鲜明生动的形象就从笔下创作出来了。

六、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事实证明良好的心境、独特的命题,自由的想象会令诗作清新、亮丽。因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浓郁的写诗氛围就显得异常重要。为此校园图书馆购置了大量图书供学生选读,班级定期开展活动,每次都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对于习作,孩子写一句也行,写几句也好,写几首大加鼓励,写不出也不强求,学生没有一点心理压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能很容易写出好诗,但有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这一高度。我想这和学生的文化积淀差异有关吧。写诗需要“灵感”,有时不被我们看中的孩子也会冷不丁地冒出几句“佳句”。所以,对于所有的孩子,我们都应该以欣赏、赞许的眼光面对,多一些宽容,要承认学生“初级阶段”的存在。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情抒发,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最后,学生写出的优秀儿童诗作为范文走上讲台,贴上墙报,在班级及校园展出。这使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荣誉感和写诗的积极性,诗的质量也就螺旋式上升了。

通过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的悉心指导,更多的孩子能通过写诗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创新的活力,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诗作。让我们来指导孩子提笔写诗,让诗情在孩子们的心中流淌!

作者简介:包雯(1980―),女,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上一篇:国学经典的渗透作用 下一篇:《论语》的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