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县黄芩产业发展措施

时间:2022-10-11 02:14:56

宽城县黄芩产业发展措施

宽城县是山区县,人口逾20万人,当地热河黄芩生产的历史悠久,质地优良,但由于传统的生产技术无法保证药材安全、优质,产业资源优势一直得不到发挥。到2004年,野生黄芩资源已近枯竭,全县人工栽培黄芩面积不足6.67 hm2,并出现了农民宁可把药材烂在山上也不去收获的被动局面。2006年,通过黄芩仿野生栽培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不仅很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成为河北省“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县,而且我国第1个黄芩GAP基地建设项目也落户该县,黄芩的价格也由1.4元/kg增加到6.0元/kg以上,农民收入增加了4倍,大面积的退耕荒山得到合理利用。现将宽城县黄芩种植的经验和措施介绍如下,以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讲实际,围绕发展搞创新

宽城县位于东经118°10′35″~119°10′45″,北纬40°17′~40°45′15″,属大陆性、季风性、燕山山地丘陵气候。由于地处全国黄芩产区核心的部位,是国家著名道地药材热河黄芩原产地。所产黄芩具有栓皮黑厚、断面金黄、皱纹明显、质地坚硬等特点,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充分发挥这一产业资源优势,宽城县将黄芩生产作为该县重大农业技术普及项目,针对传统人工栽培方式存在与粮食生产争土地、争劳力、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的问题,结合该县十几万亩退耕荒山荒芜,几万退耕农民致富无门的实际情况,把仿野生黄芩技术开发纳入国家星火计划。通过连续3年的反复试验,成功开发了仿野生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最大限度贴近野生环境、最大限度遵循黄芩自然生长规律为基本原则,在不开荒、不毁林、不占用耕地、不施肥、不施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适宜黄芩生长的荒山及林下发展黄芩生产,使长期以来困扰黄芩产业发展的难题得到解决。经北京中医药大学黄芩种源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在全国抽样检测的黄芩品种中,经统计学聚类分析,选自板城镇的宽城(仿野生)黄芩,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总黄酮、多糖等主要质量技术指标综合评价,排在全国4个优质黄芩品种的第1位,属热河黄芩中的极品。同时,经普尼(北京)科技测试有限公司检测,仿野生黄芩的农药残留、黄曲霉含量为零,重金属含量也大大低于国家限定最低标准,产品完全达到出口绿色药材标准。该技术通过专家论证,成为我国第1个仿野生黄芩综合标准[1-2]。

2重应用,围绕育人抓普及

为尽快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一家一户农民分户生产,人员难组织、技术难统一、规范难实施的现实,通过组建热河黄芩专业合作社,成立仿野生黄芩技术传播站,组建黄芩种植技术服务队等办法,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科技素质。在推广种植初期,农民对仿野生黄芩技术的优势认识不足,项目研发单位从经费中拨款7万元,以无偿为农民提供种子的方式,在板城镇土牛子村建立33.3 hm2热河黄芩仿野生种植科技示范园区。由于采用的仿野生技术林下栽培达到了以最小的投入、最简便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收益的效果,超过1 000人参观学习,使园区的面积很快超过300 hm2,为全县黄芩发展树立了典型。针对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以传播站为平台,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河北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专家与农民对面交流,培训技术骨干逾360人。以技术骨干为主导,结合现场观摩,入村入户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农民逾1万人次,开展技术咨询逾1 000人次,发行技术资料逾1万份,实现了村村都有技术员,1户1个明白人。为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以经过培训的农民为主体,组建了超过1 200人参加的农民技术服务队。通过服务队统一种植,使大旱之年约666.7 hm2山地黄芩一次保全苗,山地黄芩种植出苗难的技术瓶颈得到了突破。黄芩种植由1个村发展超过60个村,辐射到全县18个乡镇、逾1万户,成为县域新兴特色产业,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3求实效,围绕增效抓提高

宽城县仿野生黄芩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与实施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作为重要抓手,在技术推广的同时,紧紧围绕提升产品核心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几年来,围绕打造一流产品,先后与“三九”现代中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科技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等科研部门进行合作,有8名国家级专家投入到宽城县黄芩产业技术开发工作之中。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并全面实施《仿野生黄芩综合标准》,提出建立6 666.7 hm2仿野生热河黄芩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落实规划,建立6个示范园区,实施1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个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个省级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开展了黄芩药材产地加工和黄芩茶、黄芩花蜜系列产品开发,并对宽城黄芩进行了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2010年,经过国家药监局GAP检查员专家组现场考察,通过了建设我国第1个仿野生黄芩GAP基地实施方案,完成了产地环境监测(检测)。

黄芩GAP基地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不仅把宽城黄芩产业推入标准化管理的快车道,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农民在退耕林后种植黄芩,仅黄芩药材收入就可达2.7 万元/hm2。黄芩茶、黄芩花蜜、黄芩茎叶综合利用项目全面开发,其收益更为可观,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3-5]。

4参考文献

[1] 于璐娜,张春喜,韩铁南.河北宽城县供销合作社:如何打造全国黄芩产业第一产县[J].中国合作经济,2010(7):52-54.

[2] 韩铁南,张春喜.发展黄芩产业引发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0(7):54.

[3] 陈朋彬,刘天民,陈晓锋,等.商洛黄芩适宜气候条件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气象,2009(1):36-38.

[4] 高鹏寿.黄芩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0):33.

[5]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下一篇:江苏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