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陟方言中的补语标记“哩”和“叫”

时间:2022-10-10 11:37:27

一、武陟方言中的补语标记“哩”

武陟县隶属豫北地区的焦作市,南隔黄河与中原官话区的郑州荥阳市相望,北临修武县与山西省接界。武陟方言属于晋语区的邯新片(见侯精一1999:51),武陟方言内部分歧不大,本文即以县政府所在地木城镇的方言位代表。

“哩”在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中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语法功能也较为多样化,可以作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成素等,详见郭熙(2005)。晋语区的“哩”也可以做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如和顺话和朔州话(详见(侯精一等1993:296和江荫|1991)中。“哩”在武陟方言中也较为常见,主要做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和结构助词,见例(1)-(4)。

(1)恁你搁在那干啥哩? (语气助词)(2)俺寻了熟人才卖哩好价钱。(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实现)(3)我哩书叫他拿走了。(结构助词:定中关系)(4)我等他半天啦,他才慢腾腾哩搁从家出来啦。(结构助词:状中关系)

“哩”在武陟方言中做补语标记,可以标记动作的状态、程度、结果等补语类型, 见例(5)-(11)。

(5)俺今个今天来哩太早啦。(6)花开哩可好看啦。(7)他夜个昨天醉哩可厉害啦。(8)他吃哩可快啦,一会儿就吃了两三碗。(9)风吹哩门哗哗哩响。(10)俺哥追哩俺没处藏啦。(11)蚊咬哩俺一身疙瘩。

二、武陟方言中的补语标记“叫”

在武陟方言中,除了用“哩”标记补语外,在未然的语境中,还可以用“叫”来标记补语。“叫”后的补语可以指向谓语动词,如(12)-(14),有说明动作程度的,如(12)和(13),也有说明动作结果的,如(14),还有说明动作时间的,如(15)。

(12)你跑叫快些儿!(13)你管他叫严些儿!(14)你吃叫饱些儿!(15)你明个起叫早些儿!

“叫”后的补语还可以指向谓语动词的宾语,如(16)-(22)。在指向宾语的补语中,宾语可以话题化置于动词之前,如(16)和(17),也可以用“把”字句的形式,如(18),宾语也可以留在动词之后,如(19)和(20),还可以是重动句形式,如(21)和(22)。以上四种句式可以相互替换,但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具有这四种句式,如例(16)就无法转换为“把”字句。

(16)你嘴张叫大些儿!(17)你米淘叫多些儿!(18)你把嘴张叫大些儿!

(19)你张嘴叫大些儿!(20)你淘米叫多些儿!(21)你张嘴张叫大些儿!

(22)你淘米淘叫多些儿!

不过,“叫”后的补语虽然意义多样化,但结构单一,即V+叫+adj+些儿,都是“叫”后加上单音节形容词附加“些儿”做前一谓语动词的补语,而且出现在祈使句中。在武陟方言中,“形容词+些儿” 可以独立成为祈使句,如(23),而祈使句又必然是未然的,因此,“叫”标记的补语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未然性。

(23)快些儿!要迟到啦!”

三、武陟方言中的补语标记“哩”和“叫”的关系

武陟方言中带“叫”的补语除了表示未然意义外,在语序上也具有特点。武陟方言方言中的补语“叫”既可以紧邻动词,如上面的(16)、(17)等,还可以紧邻动词的宾语,如(19)和(20) 。这样,在武陟方言中,已然的补语标记“哩”和未然的补语标记“叫”就形成了互补分布的状态,见例(24)和(25)。

(24)他米淘哩可干净啦。(25)你腿抬叫高些儿。

以上带“叫”的补语句基本上都可以加上一个“哩”组成复合补语标记“哩叫”,但在当地人的语感中,认为复合补语标记“哩叫”也能听懂,只是比较繁琐,还是带“叫”的补语句最为常见。补语标记“哩”不仅存在河南各地的中原官话以及晋语的朔州方言中,而且早在成书于十八世纪带有浓郁河南地方色彩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中已经出现,如例(26)-(28),详见丁喜霞(2000)。因此,我们认为补语标记“叫”很可能是由复合补语标记“哩叫”省略而来,在武陟方言中,连已经词汇化的“省哩”在年轻人口中也已经变为“省叫”,老年人更常用的还是“省哩叫”,见例(29)-(30)。

(26)我再踪迹踪迹,休要办哩猛了,惹姐夫回来埋怨。(歧路灯八) (27)你脸上怎的白哩没一点血色?( 歧路灯・七六)(28)你小两口子,孝顺哩我心中喜欢极了。(歧路灯・八二)

(29)把门关吃住,省(哩)叫别人看着到喽。(30)多穿些儿衣裳,省(哩)叫你偏凉感冒了。

但补语标记“叫”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因为部分带“得”的补语与“得”之前的成分之间存在致使关系是一个客观事实,缪锦安(1990:130)已经关注到部分“得”后的补语与“得”前的部分之间是一种结果和原因的关系,因此补语标记“叫”的出现只是把这种致使关系显性化而已。刘丹青(2001:71-81)指出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强化现象,指在已有的虚词虚语素上再加上同类或相关的虚化要素,使原有单位的句法语义作用得到加强。补语标记“叫”先是与补语标记“哩”共现,组成复合补语标记,随后又逐渐挤走了“哩”,发展为与补语标记“哩”分庭抗礼的单独的补语标记。

四、武陟方言中补语标记“叫”的语法化途径

在武陟方言中,“叫”与普通话一样,可以做一般动词“发出声音”、“叫喊”,如(31),可以做使令动词,如(32),也可以用作致使词,如(33),还可以标记被动关系,见(34)。当“叫”作使令动词时,其后的动作或状态在无标记状态下是未然的,因此可以在后续句中接上“可是――”来否定,如(32),当“叫”做致使词时却不能,因为此时其后的动作或状态受控度比较高,在无标记状态下是已然的。不过,在有标记状态下,使令动词“叫”后的动作或状态也可以是已然的,见(35),而致使词“叫”后的动作或状态也可以是未然的,见(36)。

(31)公鸡半夜黑半夜老搁在那儿叫唤。(32)恁你妈叫你快些哩。――俺妈叫我快些儿,可是我不想快些儿。(33)他说这话可真叫俺生气。――*可是俺不生气。(34)俺哩书叫人偷走啦。

(35)你咋回来了?是咱妈打电话叫我回来哩。(这里的“哩”表示动作的实现,其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36)他说这话想叫我生气,可是俺不生气。(这里的“想”表示非现实世界,因此是未然的。)

补语标记“叫”仅用于未然的语境之中,照应了使令动词“叫”的特点,但是在结果补语中,动作与其结果之间的致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如(37)中“抬”与“腿高”之间的使成关系,所以补语标记虽然保留了使令动词这一根情态的未然义,但我们仍然认为补语标记是由致使词“叫”而不是直接从使令动词语法化而来。无独有偶,使令动词“令”在武陟方言中已经丧失了在普通话中常见的使令动词、致使词的用法,却唯独保留了作为情态动词的用法,见例(38),这个情态动词“令”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与否定词“不”一起组成复合词,表示“不要”,而且也只能用于未然的语境。可见,使令动词“叫”的根情态,表示命令的未然性都保留在了已经语法化为补语标记和情态动词的“叫”之中。由于情态动词的“叫”没有明显的致使义,所以我们认为情态动词的“叫”是直接从使令动词发展而来。

(37)你抬腿叫高些儿。(38)今个太迟了,你不令去了。

关于使令动词发展为致使词以及被动标记的用法在人类语言中颇为常见,蒋绍愚(2002)和江蓝生(2000)等作过细致的描写和解释,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叫”由使令动词发展为致使词以及被动标记在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中也较为常见,详见张雪平(2005),只是补语标记“叫”颇为特殊,除了补语标记“叫”也见于武陟县的邻县获嘉县方言外(详见贺巍1989:67、74),尚未在其他方言中见到此类语法现象。我们把武陟方言中“叫”的各项语法功能的语法化过程简示如下:

J补语标记

一般动词“叫喊”使令动词致使词被动标记

参考文献:

[1]郭熙(2005) 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语言研究》,第3期

[2]刘丹青(2001)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第2期

[3]牛顺心(2008) 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式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语言研究》,第1期

上一篇:望江亭上看日落 下一篇:赣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