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活动单导学中的活动单设计

时间:2022-10-10 11:25:16

信息技术活动单导学中的活动单设计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中有三个核心内容:活动、活动单和导学。在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的设计处于首要的位置,怎样设计一份合理的活动单,让它发挥活动单的指针与引擎的功能呢?怎样在原有信息技术的特色学案的基础上融合新的亮色呢?在融合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对如何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单做初步的探析。

活动单设计的个案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特殊性,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他学科的活动单大多是从无到有,但是信息技术本身就有学案,里面有学生操作的要求与目标,是学生进行操作的基础。活动单记录学生的活动历程与结果,这和学案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在一开始我们尝试了把学案做简单的修改,把一个个任务改为一个个活动,转化为活动单。但是几次活动下来,我们却发现了问题:活动单导学与以前的教学相比较,不仅有了活动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了改变。而传统的学案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目标,更不能达成让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所以我们对学案进行了改良。以下即为《网络技术应用》中《因特网的信息资源检索》学案改活动单的示例。

《因特网的信息资源检索》的部分学案

以下是两个搜索引擎的网址:.cn;。

a.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能指出分别属于哪一类搜索引擎。

b.请你分别利用以上两个网址查找“常州旅游”中有关华罗庚纪念馆的门票、地址及交通图等相关信息,并下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保存到“d:\高二”文件夹的相应的子文件夹中。

c.根据你使用的经验,说一说两种搜索引擎各自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d.请你搜索“搜狗输入法”软件,你会选择以上的哪一种搜索引擎?请试着将找到的软件通过“江苏联通”服务器下载到你的文件夹中。

e.根据你对搜索引擎及其工作原理的相关认识,请设计相关问题。

f.完善“因特网的信息资源检索”的思维导图,并把相关的问题添加到相应的知识点处。

在高一时,学生已经简单地接触到“搜索引擎”,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不仅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分类等相关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与下载的操作,这为下面的“网页的制作”提供了素材。此外,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搜索引擎”为什么会有各自的特点,了解搜索引擎的原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能够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可以在学生设计的问题以及思维导图中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学案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仅做一个简单的修改,是无法满足活动单导学促进学生的小组学习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个学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如下。

1.活动一:温故知新

(1)你使用过下列网站搜索信息吗?你还熟悉哪些搜索引擎?

(2)搜索引擎根据信息检索方式主要分为全文搜索与目录类搜索引擎,你能说出上述几个搜索引擎分别属于哪一类吗?(这一部分与原来的学案没有太大的差异,只不过提供的网址为下面的简单的搜索进行了铺垫)

(3)“搜索引擎”如何用英文表达,至少选择两种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完成表1。

想一想: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网站上进行搜索,结果为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目的也是对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应用,但是在这一部分由于对学生时间上进行了相应的限制,学生一个人是无法利用多个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进行简单的评价的,所以这里虽然没有指明需要小组合作,但是经过前期的训练以及学生有合作的需求,他们会自动分工合作。

2.活动二:搜索引擎的原理

(1)两人一组,利用适当的搜索引擎与你所掌握的搜索技巧,寻找“搜索引擎原理”的相关知识,并完成表2。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对搜索引擎的进一步使用,不仅要找相关的资料,还需要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讲解与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得到锻炼。

3.活动三:小试牛刀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请你结合实际与你对搜索引擎的了解,根据上页表3为你们全家设计一个“‘五一’三日游”旅游活动方案。

你可能用到的网址:http:///;http:///;http:///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升级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上,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家庭情况,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同评价方案的展示与评价,不仅可以对知识进行总结,还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培养。

4.活动四:评价与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如何才能让搜索引擎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这一张活动单与前面的学案相比较,尽管知识点差不多,但是由于侧重点不同,所以设计也有很大的不同,与学案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在小组互助和评价两个方面。而这也是活动单导学的特色。在活动单中经常会见到这两者的身影。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被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纳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采用小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小组动起来”,但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这一次活动单导学,学生动起来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学生需要合作。需求是活动的动力,所以要让学生能进行合作,必须要让学生有这样的需求。而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活动单的设技。学生有合作的需求时,小组合作才有基础。

②小组考核是保障。尽管我们要淡化分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加分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开始我就和学生约好,本学期80%的分数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其中主要包括作品得分、小组得分与个人得分。作品得分主要来源于后期的作品评价,每个小组都有,差别在按照评价标准来定分,每个小组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有相应的差异。小组得分主要来源于小组交流之后的得分,如在“IP地址的格式”组间交流这个过程中,该小组能够较完整地简洁地表达出IP地址的格式,又或者在“网页PK”中,该小组以内容或版面设计略胜一筹,那么该小组就有了小组得分。这也为作品评价打下了基础。个人得分主要来源于个人的课堂参与,如在其他小组展示与交流相应知识的过程中,个人能提出或解答出相应的问题,或能给其他小组提供技术支持,总之个人的参与度越高,个人得分也就越高。

(2)作品评价。作品评价在活动单导学中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品交流,另一部分是作品评价。作品交流是学生成果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现自己整理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表现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厘清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又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新的交流环节,而这正是求知的一个过程。其次作品交流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把关注技术转换为技术与内容都关注,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在这一部分,我觉得教师需要对知识点做一个补充,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片面性。

作品评价包括了自评、他评与教师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多数评价是让学生评说作品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加以评价,而这一次我们采用了网站评分的模式,在参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价。而这一过程关键是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与表达能力,我发现,只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真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完全能胜任这一任务。

活动单设计的原则

1.删繁就简

莎士比亚曾说:“简洁就是智慧的灵魂”,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之妙,就在于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张活动单,也应该是简洁的,这里的简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统概念的简洁,每一份“活动单”的活动方案在表述上都要进行推敲,一般用简洁的词或短句描述活动的形式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简易地理解自己的任务;另一个方面的简洁指主题简单,由一及十。活动单中的每一个子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是循序渐进的,这需要教师不仅发掘自己的智慧,借助备课组之力,还需要借鉴更多教师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

2.环环相扣

一堂优秀的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这样的课固然与教师的基本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教学设计却很重要,这直接反映在活动单导学中的活动单设计上。所以,活动单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精心设计好的,由此及彼,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与活动过程中完成学习。

3.分层活动

正如前面所说,小组合作是活动单导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这一种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因为小组中成员的水平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就会出现高手包干这样的现象,所以在活动单中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设置每位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与合作完成的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另一个方面通过小组互助,尽可能实现自主学习与高帮带的效果。

4.动静结合

虽然,我们把活动单导学的流程定为“教师定主题―学生小组合作搜索资料―制作交流作品―交流主题―评价作品―总结”,但是这种模式仅仅是常规步骤,即使活动单上的活动也是设计好的,但是课堂却是生成性课堂,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但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变化,知识点等仍然是静态的,活动变化,知识点却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活动单的设计应用应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向“城堡”进发 下一篇:人类计算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