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字教学中的难释义字

时间:2022-10-10 10:46:24

浅析汉字教学中的难释义字

在当今的汉语学习中,不可否认,汉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日韩学生而言,汉字相对还不算难。但是如果是对于来源于字母文字的国家的学生,例如欧美学生而言,汉字无论从识字、释义、读音、声调还是书写上,都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和理解,有很大的难度。近年来很多学生和老师也都研究出了许多的方法,其中,将汉字拆分成部件来进行拼组记忆的方法尤为受到欢迎。在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很多汉字结构特征很明显,譬如,“种”字学生可以很显然的看出,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当认识了左边的“禾”就知道此字与农业有关,而“种”字本身又为形声字,从“中”的音,学过了“禾”与“中”的学生,只需要教师辅以解释,不仅能很轻易地知道“种”的发音,还能很轻易的知道它的意思,并且熟练的记住它。很多汉字都可以使用部件拆分的方法进行学习,就算有些字并非形声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尖”,学生学过了“小”与“大”,教师只要辅以解释,就知道上“小”下“大”的东西必然是“尖”的,非常的形象。部件拆分给汉字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但是部件拆分并非汉字学习万能的“神兵利器”。有时,它还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曾经有一段相声中这样写道:

甲:“射”这个字和“矮”这个字,我觉得两个字应该换一换。

乙:为什么呢?

甲:您看呐,“射”这个字,一个人的身体只有一寸长,那他应该是高还是矮呢?

乙:那他当然应该是“矮”。

甲:您再看,“矮”这个字,左边是“矢”右边是“委”,那我把“矢”――就是箭,委托给你,你是要去干嘛?

乙:那当然是要去“射”了,嘿!还真是这么回事!

以上虽然是相声中的一段语料,却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汉字中,有些字按照部件拆分的方法很难释义。“射”与“矮”这两个字,按照部件拆分去理解,就完全理解错了,而且巧合的是,这两个字却都恰好解释了对方的意思。相声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曲艺形式,却能反映很多现实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的汉语学习和教学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譬如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留学生问:为什么“舍”“予”别人了,还会“舒”;为什么把宝“贝”给“卖”了不叫当铺的“当”而叫“赎”;为什么两个“习”是羽毛的“羽”,它们之间毫无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的多,这些难以释疑的汉字,有时候就连我们母语为汉语的人都会感到困惑,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张口结舌。

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区别于其他的字母文字,有形有意是汉字最大的特点。作为形意文字,汉字的特点是,其单字表意,也就是说看见一个字,也许你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读,但你很可能通过汉字的几种构成方法,猜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汉字的这种独特性使得汉字学习对于字母文字为母语的学生而言,虽然困难,却又有规律可循;对于老师而言,抓住规律进行正确的讲解释义便成了汉字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合理的对汉字进行释义,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汉字有正确的认识。

那么对于刚才的“射”字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查阅字典我们不难发现,“射”,会意字。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寸”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弓弩发於身而中於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也就是说,原本“射”这个字,应该写作左边为“身”右边为“矢”,取义为将箭射入了敌人的身体。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却将金文中的“矢”误作为“寸”,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而《说文解字》中却将这个“身”解释为了发箭者自身,“寸”则解释为人的手或者度量衡,指的是箭从发箭者的身体离开远去。由此可见,对于汉字的释义有时候即使是文献中也不尽统一。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进行释义的时候,就应该寻找一个学生最好理解的释义方法,部件拆分的汉字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技巧,技巧应该以实用性为主,老师的释义未必一定要像历史学者一样有根有据,但是必须合理实用,易记易理解。

当笔者在跟学生解释“射”这个字的时候,便将“寸”解释为手,在北方方言里面,人手部的壶口(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部分,有皮肉相连)叫做“寸口”(与中医学中的寸口脉不同)。射箭时,人的寸口张开,箭要随着食指指向进行瞄准。因此一个站着的人,寸口张开手臂前伸,就是一个射箭的动作。另外,寸本身这个字,我们可以将它的一横看作是食指,然后竖钩看作为拇指,一点就好像是人食指和拇指之间相连的皮肉,这样稍微扭转一点角度,就像是要射箭时候的手势,学生一看即会,并且很好记忆。

由此可见,汉字的部件拆分法,教师必须以合理的说法自圆其说来释义,以便引导学生来理解和记住汉字,并非一定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如果是给学生讲述“射”字的由来,引入说文解字,或者是古代的以讹传讹的假说,一定会给学生的记忆造成负担,反而成了麻烦。

而刚才材料中的“矮”又怎么解释呢?查阅了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矢”的意思不仅是箭,而且还是一种长度单位,古代没有尺子,用箭矢来丈量长度,而委则从萎,意为软化,收缩。意思就是还没有一矢的长度长,那当然就是“矮”。《说文解字》中对“短”字的解释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其中的“以矢为正”的意思就是,以“矢”作为标准的长度计量单位。

那么对于“矮”这个字我们就很难像“射”这个字一样给与很简单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灵活应变,在教学对象的文化中,有没有类似“矢”做计量单位的历史典故呢?我们可以知道,英尺(Foot)这个计量单位是由英国国王约翰(1167-1216)以自己脚的长度来制定的,给学生讲解这个汉字的时候,顺带讲解英尺,学生就会很轻易的理解以“矢”代替长度单位的古代中国人的想法了。

由此可见,当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学生已知的知识对汉字进行部件拆分释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学生所熟知的别的文化中相似的东西进行类比,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联系便于记忆。

那么对于“舒”这个字和“赎”这个字,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呢?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它们都带着浓重的文化色彩。首先在中国的文化中,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品格,见人有困难而“舍”得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本身就是一件“舒”心的事;而“赎”这个字中的“贝”在古代指的就是钱币,在远古时期人们用贝壳当作钱币进行交易,因此也不难理解,用“贝”换来以前“卖”出去的东西便是“赎”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也要适当添加文化的因素,毕竟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些从字面意义上进行部件拆分,无法理解的时候,往往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我们利用部件拆分的方法将汉字进行拆分,加以释义讲解给学生时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汉字学习方法,但是也有一些难以释义的字。部件拆分本身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技巧,它的目的是辅助学生认读记忆和书写。部件拆分后进行释义并非一定要让释义绝对准确,并非寻根溯源刨根问底,而其最直观的目的,应该是让释义容易理解,易于记忆,从而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我们甚至可以使用别的语言,或者别的文化中的事例,建立起联系来辅助学生学习,部件拆分来学习汉字的方法并非严格的学术研究,它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更要注重实用性。我们也不可以忽视文化在部件拆分和汉字理解中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结合文化因素,不能架空的教授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构性理论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3).

[2]孔祥卿.汉字部件规范与部件拆分[J].兰州学刊,2013,(1).

[3]苏培成.汉字的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3).

(姚金凤 张辰麟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650500)

上一篇: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的对比 下一篇:小说欣赏问题设置的引领策略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