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回归本真

时间:2022-02-16 11:10:08

在文言文的学习上,《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学习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文言字词和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因此学习起来很困难。

另外,有些教师教法陈旧,致使课堂气氛压抑。多采用先逐字逐句讲解,单向灌输枯燥无味的古代语法知识的方法,“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后,再进行整篇文章的翻译和内容分析。这样,学生们在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知识的迁移。

那么,在文言文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从体会字词的妙处,到感悟精妙的结构和行文布局,再到体悟深厚内涵和博大的意蕴呢?笔者认为必须重视造字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先人们“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造就的汉字中蕴含着原始思维、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汉字虽经历了多种演变,但未脱离它的最本质含义,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汉字造字法的应用。透过一个个富有生命的汉字,来挖掘传统文化意蕴。

汉字的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非常形象生动,能引发人们的无限想象,我们可以从字形推知字的意义范畴,特别是古汉字造字的心理机制能够传递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我们通过揣摩古人的造字意图以及字的本义去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再现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一、推知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等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伤仲永》中有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中的“隶”为什么解释为“属于”?在讲解本篇课文时,很多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了解它的金文字形为“”,像一只手抓住动物尾巴。“隶”字的本义是抓捕野兽,让其成为自己的猎物。《说文解字》:“隶,及也。从又,从省。又持者,从后及之也。凡隶之属皆从隶。”由此可知,“隶”字本义中已有“属于”之意。这句话点名了方仲永的身世,他家历代以耕种为业,也为下文其父唯利是图的品性,不顾孩子后天教育的行径埋下了伏笔。

《孙权劝学》中的“蒙乃始就学”一句中“就”字解释为“从事,参与”。它的本义是建成超高建筑物,金文(又,用手抓持、托举)(京,高层建筑),手在屋顶,表示屋顶完工;后来人们将上下结构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写成,将写成。“就”的本义为建成高层建筑物,后来词义扩大为完成、结束,如功成名就,随着词义的进一步扩大,“就”出现了接近、趋向的意思,如就职,迁就等,又进一步引申为从事和接受。

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曾反复强调:“语文老师要有文字功,要从文言文的文字里讲出味道来。”

在讲授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时,大部分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疏通文章的字词,字字落实地翻译,再详细讲解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最后进行通篇的讲解。这样,一篇语言简短又意味丰富的文言文,就成为一个主要记述屠夫在晚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经历的现代文。这个过程,除了字词的解释、语法现象的分析体现出了与文言文相关的知识外,其他部分与现代文毫无区别,失去了文言文所具有的魅力。

在处理这篇文章时,笔者将文言文的字词和内容一起讲,在字词的基础上感受文言文的内容,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内涵。在遇狼的情节中,笔者抓住了“缀”字进行分析,“”是“缀”的本字。,篆文像在衣服上加两条连接线,表示缝补衣服的破裂处,《h文解字》:“Y,合箸也。从,从糸。”就是“用丝线将两块以上的布帛缝在一起”。这些布帛不能靠的太近,太近容易重合在一起,也不可距离太远,太远就不能完全缝合。因此,“缀”字是一种距离的把握,在这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缀行甚远”是狼跟随屠户,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是太近,避免引起屠户过度紧张而呼救过路行人,也不会太远而脱离目标。这种距离要让屠户感到没有太大的危险,却始终“如芒在背”。因此,在狼一出现的时候,作者用一个“缀”字便暗示出了狼的狡诈。

当屠户“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时,狼是“眈眈相向”,“眈”篆文(目,怒视)(埽即“方”,披枷犯人),造字本义:披枷受刑的罪犯,怀恨怒视。后来借代引申为猛兽眼露捕杀凶光。此时,狼的凶残本相毕露,若屠户稍有松懈,便有可能被吃掉,他的危险在这时候达到了顶峰。

这样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字对屠户遇险场景和其心理活动进行想象,一定会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想象力。

三、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语言的一种精华体现,是我们悠久文化的传承载体。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诗文也不例外。“言”的教学是基础,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在“言”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带学生进入背后的“文”,体味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金文(童,被刺瞎双目、无法跳跑的小奴隶)(金属),造字本义:古代贵族之家由小盲奴持金属报时器,以杵撞击时发出的有穿透力、宏亮的“咚咚”声。钟声这一具有丰富蕴涵的意象,在历代的文章诗词中不断历史化、情思化、艺术化,所以我们在古文钟声的谛听里感受最深的还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在原始人看来,音乐是人与神之间可以相通的唯一方式,他们利用音乐来娱神,向上帝诉说和祈祷,所以远古钟声用于宗教祭祀。在后来,随着佛学东渐的发展,钟声和梵音开始逐步融合。钟声正是从佛教对现实否定的基础上成为人生被拯救与解脱的符号。唐诗钟声在这种象征意蕴的包含里被传授成特殊的语词,它消解了人生的种种不幸,而走向了彼岸世界神圣永恒的生命体验。

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刻,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其他声响似乎都寂灭了,惟有钟磬之音。在这悠扬而宏亮的钟声中,诗人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以此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竹林苍苍,掩映佛寺,万籁俱静,黄昏暮霭中晚钟响起,一位僧人穿着竹笠布衣踏着夕阳从青山间归来。在这种慵懒闲适气氛里的钟声似乎叙述着某种人生的不幸和悲凉,同时钟声也实现了对苦难的超越,走入了那种宁静、和谐的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在当今发掘中华文化,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加强文言文教学,回归文言文本真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金钥匙。

(王 俊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 054000)

上一篇: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下一篇:高中人教版必修演讲辞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