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10 10:39:25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桥梁引起了各类高校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提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期对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综合素质

1.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性质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关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高等院校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大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低下,教育界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8年,通识教育在我国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这次国际论坛,主要是旨在推进我国的教育新理念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更引起各类高等院校的重视。从课程的性质来看,通识教育是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培养高等院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教育;从课程的目的来看,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课程的内容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现状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包含通识类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等领域。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学生认知水平多极化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课程,它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体育等专业学生。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进行选学,由于基础知识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差别,因而学习本门课程的课前知识准备情况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学习该课程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很多高校也考虑到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而作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比如在开课前进行摸底考试,然后在这基础上进行分班,但由于工作量大很难执行;还有的是以原来班级进行授课,这种原始的授课方式对于必修的通识课程还勉强可以执行,但对于选修通识类课程是行不通的。

2.2教学模式齐步走

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必修通识类课程大多有指定的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同一教材且教材内容枯燥,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而选修通识类课程更是大多没有教材,学生很难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目前,我国各类高校通识类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课堂讲授法,教师讲授学生听,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走神。在布置学习任务方面,大部分教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因而在教学效果方面,就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问题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教学偏离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差异性学生”所对应“层次性的最近发展区”而采用同一个标尺进行教学,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

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个人发展以实现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3.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在教学上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兼顾。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较为实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的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教师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从而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执行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3.1主体性原则

教学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活动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差别模糊原则

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不能简单地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确定学生分在哪个层次,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知识情况自主确定,或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层。由于这种选择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后,不能要求其从一而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而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3.3感受成功原则

在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发挥潜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4零整分合原则

教师要保证在一个单元的课时内既有统一的讲授,又有分组的自学、合作学习,还有分层次的回授、练习、评价和个别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安排好课堂教学中的“分”“合”的时间和次数,将面向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基础上,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知识、能力层次不一样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各自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形成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步异步互补的教学方法。

3.5调节控制原则

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习、议论为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且注重指导、精心讲解、引发思考,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3.6积极激励原则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具有求知的需要、认知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胜利感和欢乐感。在这种动机激励下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认识和需求上的满足,是“自我奖赏”的最有效方式及保持永不衰退的求知欲望的持久动因。

4.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执行一般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层次递进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层次的分层一般情况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因为只有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自觉,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后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升级和降级。在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4.1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调查

在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学习本门课程所预备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的调查成为教师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过程。调查可以采取抽查谈话、测试和观察的方法进行,以获得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知识准备情况的了解。

4.2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调查和学生自觉的自荐进行分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综合考虑学生们平时的课堂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情况下把班级学生分为二至三个层次,层次越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越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

4.3学习任务分层

学生分层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不种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但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任务时要以最底层的学生为基础布置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这基础上进行深入,这可避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不太紧密的学习集团。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这种学习任务:各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信息的查询、收集、整理,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以此作为文档的基本内容,在对文档内容进行编辑、修饰和完善,分析得到的数据要以表格的形式加入到文档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所完成的任务是有区别的,初级水平的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基本的任务即可,主要是掌握Word软件的操作;中级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基础任务之上自己有所创新,图文并茂地展现成果;而高级水平的学生,文档不仅要包含老师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将一些附加内容加入进去,体现创新点。

4.4学习目标分层

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是有区别的,使之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就各个层次上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情感目标都是一样的,比如,在以上的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例子中,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良好的使用信息习惯,同时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意识。

4.5学习内容分层

根据布鲁纳的教学目标理论体系可知,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通识教育类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情况来细化相应的学习内容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采取分层的方式,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开等级,而是更好地让他们从各自的发展起点开始学习,最终目的是要他们掌握所学的内容。

4.6分层指导

对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教师在辅导的时候要讲究策略,既要适当帮助,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及不断进步。

4.7分层评价

教师在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中,分层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分层评价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系统来进行,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可以进行三到五次,到了进行分层评价的时间,教师可以要求各层次的学生派一名代表,将该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思路,以及最后的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同时可以向大家介绍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由于给学生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有差异的,这需要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于难度大、复杂性强的学习任务,它的评价标准和简单的、基础性任务的评价标准就应该有所区别。同时还要告诉各个层次的学生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的“高质量”标准,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后依据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5.结语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是高校适应我国推进素质教育而设置的课程体系,它体现了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创新,是推进我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差异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学习效果,这也许值得我们在高校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二00二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西北农林科技出版社,2003.4:10-23.

[2]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21.

[3]李红.实施分层教学,便同步发展为一步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43.

[4]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1:54-57.

[5]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4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j2008-66)。

上一篇: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 下一篇:习作教学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