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如何演绎

时间:2022-10-10 09:40:46

预习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如何演绎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认知基础。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预习后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怀揣着疑惑、问题和期待进入课堂。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把握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堂的探究活动,预习后的课堂如何演绎,这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放权”给学生,把握认识的起点,当个倾听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要放权给学生,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了一些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态的学习起点,此时老师就作为倾听者。

教W时教师尽可能少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做个倾听者,你会深切感受到原来学生的潜力如此之大。学生经历了从解读教材到超越教材的心路历程,解读不仅重在理解,而且也提高了探究的起点。

二、激发求知欲,深入探究,当个促进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学生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满足和经验的积累。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这节课时,从反馈结果看,学生知道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也能用这个公式进行体积的计算。但我总觉得学生对这个公式似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学生又好像满足于现状,缺乏继续探究的热情。怎么办呢?我抓住时机追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看到同学们一脸茫然,我说:“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课件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纷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三、动态生成,展示亮点,当个欣赏者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我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探索的成果,让更多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迸出智慧的火花。

四、与反思一路同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如果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后缺少应有的反思,那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反思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能够促进理解,发展思维能力,深入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

比如,右图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同学们呈现了10种方法,从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反思,追求在解法合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比如,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⑴对比图1与图2的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优越?为什么?

⑵对比图7与图1的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优越?为什么?

问题⑴中,图1把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图2把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虽然长方形与梯形都是已学过的图形,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步骤比梯形少。根据图1计算面积是三步运算,根据图2则有七步运算。计算步骤越多,算错的机率越大;如果是近似数的计算,计算步骤越多,误差也会越大。因此,图1的解法显然比图2优越。

问题⑵中,图7把图1中分割成的两个长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根据图7计算面积只有两步,即(7+4)×3。因此,图7的解法比图1更好。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也许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求组合图形面积,不但要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而且转化成的基本图形的个数要尽可能少,计算图形面积的步骤也要尽可能少。有了如此追求,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大的挑战,也许还能想出这样的解法,割下图形中小长方形①,补到②的位置,拼成一个6×5.5的长方形。

如此反思学生将获益良多,绝不是反复练习所能企及的。因为从探究到反思,思维所经历的是一个从开放到收敛,从无序到有序,从求异到求同,从下意识到有意识的自然进化、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弗赖登塔尔)。

预习后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预习程度,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的既有认知不断衍生新的认知,并且不断地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以体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让教学充满绿意 下一篇:一种用于单片机开关电源的节能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