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是“打麻药”吗

时间:2022-10-10 08:50:42

最近,有位同仁公开发表对限购的一种独特意见。他的依据是,限购两年来,造成相关产业全面下滑,房价没有下跌反而上涨(后来他又说明,两年来房价上涨由过去的两位数降为个位数,但仍高于5%)。他说,本来就是个临时性的手段,结果被不断延长,还延长到了两年。限购就好比打麻药,打麻药正面作用是医生可以给病人治病,但是不能没完没了总打麻药却不治病。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研讨限购问题的文章,其中的主要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位同仁提出的问题。为此,以我文章中的论点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补充,提出以下三条简析意见。

一、限购“主治”什么病

据2003至2007年的统计,每年建成的住房中,120平方米以上的套型要占总建房量的60%以上。大家知道,买得起120平方米以上套型住房的居民,主要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者,这些居民中的绝大多数早就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他们买房主要是住房投资。由此推断,这些年建成的住房,可能近一半被住房投资所占有(注:这仅是推算,如要取得精确数字,建议进行一次住房普查)。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投资住房,既不自己住,大多数又不出租(注:市场上出租的住房主要是中小套型,120平方米以上套型出租的只占很小比重),只是为了保值而让其闲置。这是对宝贵住房资源的最大浪费,业内人士称之为住房投资泛滥成灾,并建议采用限购等政策措施予以治理。因此,这次限购主治或者直接治疗的病症,是住房投资泛滥成灾,而不是这位同仁讲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房价。

实行限购两年来,“主治疗效”是堵住了住房投资及其造成的资源浪费。“附带疗效”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过高上涨(正如这位同仁讲的房价上涨幅度由两位数降为个位数)和高额利润,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以预防经济危机。既然限购在“主治病症”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说它是光打麻药不治病就站不住脚了。

二、限购“本来是临时手段”吗

好几年前,我们在介绍新加坡的住房经验时曾指出,新加坡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实行住房限购政策。每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要买另一套组屋必须卖掉现住的组屋。买卖住房产生的“时间差”,由政府建屋局协助予以妥善解决。这一政策已经实行50多年,至今仍在继续实行。

我国也具有人多地少的国情,也一贯地重视住房占地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建国伊始就在农村实行严格限定宅基地的政策(即每户只能拥有一套在规定宅基地以内的住宅),至今已长达60多年。在城市,1998年以前的49年时间里推行的是公房低租金制度。公房只租不售,就不存在限购问题。当1998年推行新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后,人们才开始议论这个问题。前几年,人们在批评有些城巿建成不少套型大、占地多的豪宅时,就再次提出借鉴新加坡限购的建议。有人还提出应该限制住房的套型。这些年,住房投资逐步泛滥,不仅许多城市相当比重的居民拥有两三套住房,而且拥有十几套、几十套住房的居民也在不断增加,占有多套住房多和占地多的问题日益突出。可见,实行住房限购政策,不仅是解决住房投资泛滥成灾这个当务之急的需要,而且是从人多地少国情出发的长远之计。

三、限购已经造成相关产业全面下滑吗

限购会有效地抑制住房投资需求,并有效地压缩了相关的住房建设,但决不能从中“推论”出造成相关产业全面下滑的结论。因为限购压缩的住房建设,仅是房地产总规模的一部分。而对相关产业造成“拉动”或者“下滑”作用,不能仅仅取决于“一部分”的扩大或缩小,而只能取决于房地产总规模的扩大或缩小。据统计,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规模分别为4.82亿元、6.17亿元和7.18亿元,后两年分别比限购前的2010年增长28%和58.8%,在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仍然属于较快增长的范畴。因而,这两年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仍然在产生着拉动作用。这位同仁仅仅依据受限购影响那“一部分”相关建设缩小了,就以偏概全地“推论”出影响相关产业全面下滑的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上一篇:新“国五条”出台·春节楼市火 下一篇:政府监管市场还是参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