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性教学

时间:2022-10-10 08:14:07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性教学

摘要:要不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以及怎样进行拓展,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无一不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巨大考验。只有我们潜心研究,探索,才能让“拓展阅读”不再是新课改热极一时的教学时尚,而是指向语文教学佳境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拓展;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5-0153-01

早在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叶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的拓展阅读已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一堂课没有了拓展就是遁于旧式传统,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我们却看到这样的事实:随着轰轰烈烈的改革,我们由以前的死扣课本,肢解经典正在逐步走向另一个可怕的极端――“浅阅读”泛滥,“语文味”缺失,文本资源堆砌……拓展阅读实践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引发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索:是否每堂课都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拓展?本文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否每节课都要拓展

凡是提到拓展,人们必然会将叶老那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援以为据,认为“不蔓不枝”的阅读教学必然是干瘪的,枯燥的,无味的。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一个极端时,教材在教师的设计中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只需在此片刻停留,就奔向了那个“广阔”天地。没有体会感悟,没有解读品析,没有质疑解惑,甚至来不及搞清课文传达的信息,没时间去品读文字蕴藏的深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匆匆的奔着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去。这样浅尝辄止的教学设计必然导致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浅层次阅读,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及其不利的。

当然在浩瀚的文字世界里,教材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绝对是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干国祥老师曾说“经典就是经典,因此我们的教学超越不了应有的语言以及内涵。”事实上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经典众多,譬如《春》《济南的冬天》《背影》《陋室铭》《三峡》《爱莲说》《出师表》《岳阳楼记》等,这些公认的经典佳作,无一不是历经岁月的千淘万炉,有的甚至融入了作者毕生的心血,无论是内容或是技巧都可说是炉火纯青。对这些经典篇章,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去品读,本就显得极为仓促,何况在这四十五分钟里还要进行所谓的“拓展”,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又会有多少时间让学生对这些经典进行细细的品读呢? 对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这也是对作者劳动和智慧的敬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晓声”和“识器”的基础必须是能“操千曲”“观千剑”之后,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对于光芒四射的经典篇章,学生不仅应该读懂读透,还应该烂熟于心。巴金先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巴金的文学成就与早年就能背下《古文观止》必然是分不开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对于经典,语文教师不妨就做个老实的“导游”,带着这些怀揣好奇的孩子们通过这扇窗子走进经典的世界,调动所有的感观,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去实实在在的领悟,直到最后让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此以往,相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情操品性的陶冶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如何选取拓展资源

当然,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无疑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当广泛的课程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无疑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但随之以来的问题是,非文字媒体的使用已经泛滥成灾:听听音乐,看看美图,品品电影……一味追求快捷便利的课堂视听效果,在嘈杂的活动里,声光电的演绎中,学生可能会很“新奇”,很“快乐”,课堂会很“热闹”,很“融洽”,但这样以画面音乐替代文字的课还是语文课吗?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后,留给学生的能有什么呢?

语文课永远脱离不了语言的实践,忽视语文最本质的文本需要,必然导致课堂“语文味”的缺失,在课堂拓展中学生所收获的不是文学的熏陶滋养,这样的语文课不再是纯正的语文课,它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甚至音乐课,美术课,独独远离了其根本,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要获取大量信息实在是易如反掌,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成千上万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在纷繁的信息面前,教师却陷入了“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

设计一节出色的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必然会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来取舍课程资源。拓展应是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简洁而且能促发思维。即使是多么能吸引甚至震撼学生的“猛料”,只要它不适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或是将问题复杂化,都要做到忍痛割爱,及时剔除。不为了“拓展”而拓展,教学不能因为“拓展”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当然课堂是动态的,再完美的设计也难免会出现教师预料外的情况,教师若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话,课堂必然会失去动人的力量。古人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方。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兴趣态度,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的研究基础上,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敏锐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课程资源,迅速判断资源价值,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在具有良好效能的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要不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以及怎样进行拓展,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无一不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巨大考验。只有我们潜心研究,探索,才能让“拓展阅读”不再是新课改热极一时的教学时尚,而是指向语文教学佳境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基本经验之浅谈 下一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