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来源于教学实践

时间:2022-10-10 06:51:33

教学方法来源于教学实践

近些年来,国内产生了许多教学流派,比如,“尝试教学法”“生本教育”等等。这些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应该学习。可是,对这些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拿来”模仿,亦步亦趋地“照猫画虎”,教学效果未必好到哪里去。究其原因,是没有吃透这些教学方法的精髓,不知道教学方法来源于教学实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教师把某些教学方法当做现成的灵丹妙药,似乎有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会直线上升,不考虑时间、地点、学情的差别,不钻研教材,对教材没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是难以成功的,或者虽有点成效也难以为继,缺乏生命力。那么是否教学就不需要教学方法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学是需要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产生的基石

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摆脱愚昧的束缚而来到学校的。一切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有灵性的学生而产生的,没有了学生,也就无需教学方法了。所以说,教学方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一经老师登台讲课,教学方法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照本宣科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没有经过老师思考提炼的最笨的教学方法而已。

你要上台讲课,你就有了一种教学方法,你要想让学生学有所成,你就必须要研究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选择、建立教学方法的基石在哪里呢?在学生那里。要相信:学生自己有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悟性。这是一切教学方法产生的基石,这块基石坚固无比,什么样的高楼大厦都可以建筑其上。从古至今,人类的所有文化都是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的。试想一下,哪一种文化现象不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自己建造的呢?

有了这块基石,对学生而言,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潜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就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有了这块基石,对教师而言,他面对的不是砖头瓦块,而是有灵性、有悟性的学生,他会想尽种种巧妙方法,帮助学生解脱愚昧的束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禀性都学有所获。

二、对两个教学方法的分析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的理解,这一说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承认了学生有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悟性,否则学生是“依靠”不动的。二是在学生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关键。这也暗合于学生“我能学会,我能行”的理念,使学生在“忘我”的学习中,不自觉地抛弃了自卑、自傲,患得患失的思想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其实它的立足点还是在学生,还是要“依靠学生”。它的精髓是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里已暗合于学生有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悟性的理念,学生在不自觉中已进入到这一领域。学生在自学尝试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也就是到了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地步,这时教师的讲解就有了针对性,就是在给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以上的两个例子,提法不同,本质相近。

三、对教学的分析

先来看学。我们说学生有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悟性,是说学生有无穷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但是学生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悟到悟,这中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思考。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这种思考力。知识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才能真正转化为精神养料,才能滋润着我们的头脑和心智,提升我们的素质,增强我们的能力。所以说,思考是消化、吸收精神养料的“器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才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梯。题海战之所以被遗弃,就是因为这一方法更多的是在就题论题,没有给思考留下时间与空间,不思考题背后的智慧,或者说思考的力度不够,只是在现象中摸爬滚打,有量无质,终无益处。这是强调学习要思考。

再来看教。俗话说:“文以载道。”看似冰冷的教材,它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就拿数学课来说,不同的地区所用教材的版本不同,教材的内容安排,具体的例题、习题不同,但是,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样的,不同的例题、习题反映的智慧是相同的,同样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样能够学好数学。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教材背后的智慧。人类的智慧全部都公开在教材之中,想藏都藏不住,只不过是要想读懂它,那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一些聪明的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那么教材对他们来讲,就不是冰冷的知识陈列,而是有“生命气息”的“教育者”,教材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更多的是针对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读不懂教材的学生而存在。教是一个觉他的过程,是用教材的智慧加上教师的智慧,去引导学生思考,去感应学生的智慧。这是强调教学要引导。

其实,教学是一个整体,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离开学的教。你看书自学,是书本在教你;你听老师讲课,向老师质疑,是老师在教你;你与同学讨论,是在互教互学。而这些过程又是你学习悟道的一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哪里能分辨清教与学谁先谁后呢?所以,教师不能把教与学硬生生地分开,关键是要学生积极地学起来、思考起来。只有让学生思考起来,教才有所依附。

四、解缚教学法的提出

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温总理的话,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智慧代替不了学生的迷惑,反过来说,学生的聪明才智也代替不了老师的迷惑。学生对所学知识忽然间的领悟明白,还来自于他本身。由此可见,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悟性。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智慧去积极地学习、思考,是教学的根本所在。离开了本质的教学,常常会被现象所迷惑,只追求形式,而忘却了本质的教学,是表皮之说,在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上是要大打折扣的。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有一节课的“魂”,抓住了“魂”去组织教学,教学就会富有成效。

诚然,学生有聪明和愚笨之别,那是因为认识的不同所致。聪明的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懂,糊涂的学生慢慢领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旦开窍,也就和聪明的学生没有两样。

综上所述,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愚昧之处产生的,学生有多少愚痴,教师就有多少破解的方法,学生的种种困惑、疑问,就像是捆绑在学生心智上的绳索,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各自的认识基础,帮助他们解脱束缚,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智慧,解放自己的思想,除去自卑的束缚。没有了愚昧无知的羁绊,智慧就会显现,就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潜力。正像温总理讲的那样,最终“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学习”。

由此,也就催生了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没有定法可循,却又处处是法,正所谓教学无法,处处是法。所谓教学无法是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了,还有什么法可言?人类的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同大自然“对话”的结果,大自然有什么方法来教人类呢?没有。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也讲:“道法自然。”所谓“处处是法”是讲教学不拘泥于一种方法,方能建立各种方法,学生的困惑之处,便是教学方法的生成之地,学生有多少愚痴,教师就有多少破解的智慧。这种教学方法,其实也没有个名称好讲,为了说明问题起见,就叫做解缚教学法吧。这一教学理念,就像是清风,吹去了遮盖太阳的乌云,自然就会阳光普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比什么都重要。这正是:解缚智慧显现,无愚何用求智。

五、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解缚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和悟性的基石上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是以帮助学生解脱心灵上的束缚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契机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引导·解缚”。

教师只要抓住教学的本质,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丰富多彩的。就像文章的风格因人而异多姿多彩一样,如,的睿智大气、鲁迅的幽默深刻、老舍的朴实无华等等,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他们都是在传播人类的文化,都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让我们吸取一切好的教学理念的精髓,结合自己的修养特长,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去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吧。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十五中学)

上一篇:打造高校课堂,让学生快乐成长 下一篇:让绿色永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