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可以如此形象生动地演绎

时间:2022-10-10 05:35:01

词语,可以如此形象生动地演绎

特级教师王树华教学《金子》一课,对词语教学的艺术处理让我们叹为观止。整堂课的教学围绕词语展开,扎扎实实,层层递进,学生在品析词语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形象,明白道理,内化语言。

想象生活场景——有声有色,还原艺术

师:认真地看老师写几个词语(板书:蜂拥而至)蜂,蜜蜂的“蜂”,拥,拥挤的“拥”。“蜂拥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像蜜蜂一样的,很多很多人。

师:你说到了“蜂”

生:像蜜蜂一样拥到一个地方。

师:课文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生:萨文河畔。

师:对,读懂了字面意思。由“蜂拥而至”你还想到什么画面?

生:商场里有好多人拥挤的样子。

师:商场促销时会有这样的情景。想到课文中的情境吗?

生:人们都纷纷向萨文河畔赶去。

生:人们一边走,一边说:“找金子去喽!”

生:找到金子,我就发大财了!

师:噢,你们不仅想到了画面,还听到了人们的议论。

生:与旁边的人招呼:“哎,锄头有没有带呀?快点走呀,去迟了就没有啦!”

生:兄弟,赶快呀!挖到金子,咱们就成富翁了!

师:是的,人们蜂拥而至,一边走一边谈论着,憧憬着,都有个梦想,那就是——

生:找到金子,成为富翁。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让学生不仅读懂了词语的表面意思,更理解了词语的生活语义。“蜂,蜜蜂的‘蜂’,拥,拥挤的‘拥’。”王老师看似随意一说,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先从字面来理解词语。“由‘蜂拥而至’你还想到什么画面?”“噢,你们不仅想到了画面,还听到了人们的议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故事情境,联想生活画面,词语立刻丰满起来,有声有色。学生不仅读懂了词语,也感受到具体形象,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语在他们头脑中不再是空洞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生动的生活情境。

“瞻”前“顾”后——鲜活灵动,解读艺术

师:正是这绿茸茸的小草,让彼得若有所悟。“悟”是什么意思?彼得悟到了什么?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生读)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扮演彼得,读领悟到的内容。(一生上台)请一个同学读当时场景的描写。(另一生上台)这个同学愿意当配角,让别人当主角,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谢谢你!(生分角色读)

师(对“彼得”):你看到了什么,说这样的话?

生:看到了小草。

师:看到小草你就想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土地肥沃就可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花,那样我就有钱了。

师:你读得很流利,理解也很好。但感觉你是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不是“若有所悟”。那怎样是“若有所悟”,我再请两个同学读。(又请另两个同学)在读的时候,为了表示明白了,可以加一些感叹词,如“嗳”“噢”“哈哈”。可以吗?

生:眼前的土地与以前不一样了……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生:嗳(添加的),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哈哈!(添加的)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师:真好!大家知道“若有所悟”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慢慢地明白了过来。

生:好像有所领悟了。

师: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怎么想到种花呢?

生: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金子,今天看到绿茸茸的小草,就想到土地肯定很肥沃,种花一定很好。

师:不再淘金了?

生:不淘了,改种花了。

师:好呀!这是明智的改变,做出这样的改变是需要智慧的。你们是真正领悟了。

彼得一心想淘金子,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但是他最终改变了初衷,决定种花。彼得的这种改变是明智的、智慧的,这是故事的重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抓住“若有所悟”一词,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分角色反复朗读,感受彼得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有所领悟的,又悟到了什么。“看到小草你就想到了什么?”“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怎么想到种花呢?”这些朗读后的情境对话,引领学生换位体验,真正了解了彼得的内心世界,启迪思维,突破难点。对“若有所悟”这个词,学生一开始理解得不够深刻,经过这样的朗读和对话,尤其是加上感叹词的练习,学生豁然开朗。当学习处于“愤悱”状态时,不是需要教师一锤定音的告诉,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抓住一个词理解一段文,让词语“活”起来。

读写结合——一举多得,训练艺术

师:彼得投入了全部精力,他会怎么做呢?你能想到哪些画面,选择一个段落写一写。

(1)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天刚蒙蒙亮,_____________;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开始,他忙着______;接着,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有时,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

(生练习)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说的,或许对我们有帮助。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帮花草们施肥浇水;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他就帮小花和小草们捉虫、拔杂草;傍晚,他还到地里去看看,花草们有没有被虫子咬,有没有被杂草抢营养。(掌声)

师:施肥、浇水、拔草、捉虫,真是忙呀!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开始,他忙着在地里播花种,花苗一天天长大;接着,彼得忙着给花施肥、浇水、松土,一棵棵的花苗开出了朵朵美丽的花朵;然后,他给花儿们捉虫子、遮太阳;最后,他把竞相开放的鲜花装进瓶子里,带到花店出售。

师:怎么样?

生:好!(掌声)

师:开始挣钱啦!有付出就有回报。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有时他到田里松土播种;有时一整天待在田里捉虫,他要把花上的害虫全部消灭掉;有时天下着雨,他也不休息,因为他想把田里的杂草拔得一根不剩。(掌声)

彼得付出了全部精力培育花苗,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课文在这里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学生对“全部精力”的理解,开始只能停留在“把自己的全部力气用在上面”“一有空就去培育花苗”等简单、空洞的陈述上。经过上述教学片段中读写结合的练习,学生头脑中更多的是彼得辛勤劳作的情景,他们不仅对词语的理解深刻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具体表达。三个不同的片段就是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训练激活了学生“沉睡”的记忆,学习遣词造句,提高了写作能力。训练始终处在故事的“情境场”内,对后文中理解“真金”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一举多得,这样的延伸拓展是高效的。

圈画强调——画龙点睛,升华艺术

师:彼得明明没有找到金子,为什么他说找到了真金?

生:因为他发财了,他的真金就是这些花,用花换来了钱。

生:因为他得到了财富。

师:他说我的真金就在土地里,指什么呢?

生:他付出了劳动,他的汗水就是真金。

生:他埋头苦干了好多年。

生:他的意志。

生:他的坚持。

师:很好!让我们帮彼得回顾一下找真金的过程(指板书)。究竟哪些是他找到的真金呢?

生:全部精力。

师:(圈出词语“全部精力”)认准目标,竭尽全力去干,这是一块“真金”。还有吗?

生:埋头苦干。

师:(圈出词语“埋头苦干”)是,这也是一块“真金”。

生:不甘心落空。

师:(圈出词语“不甘心落空”)对,遇到困难时,不甘心,不放弃,这是一块“真金”。

生:梦想。

师:对,要有梦想!

生:若有所悟。

师:为什么说这也是呢?

生:因为他知道了才会去做。

师:(圈出词语“若有所悟”)对呀,认清方向非常重要,一味蛮干是不行的,要多思考,有智慧地干。这是最重要的一块“真金”。好了,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几个词语读一读。

……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一笔点明中心,这一笔意蕴深刻。当王老师在学生的“指挥”下,圈画出一个个“真金”时,我们感觉这些词语立体地“站”在学生面前,“立”在他们的心中。这不仅仅是几个文字符号,不仅仅是几幅生活场景,更是彰显了情感、精神和品质的内涵。“全部精力、埋头苦干、不甘心落空……”一一变得厚重起来,并化成一种力量植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而且必将影响着他们的生命成长。

王树华老师《金子》的教学朴实无华,但意蕴深远,彰显出鲜明个性,尤其是词语教学的艺术令人难以忘怀。彼得找到了真金,学生找到了学习的“真金”,我们也找到了词语教学的“真金”。(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E-mail:

上一篇:用心打造魅力课堂 下一篇:因境而异,智慧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