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间:2022-10-10 05:03:17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 要]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本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积极的精神面貌的养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论断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这一群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年轻化、心智未成熟。

2.独立性、适应性较差。

3.自我中心、忽视责任。

4.心理问题突出。

二、转型中的社会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考验

1.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旧机制的相互碰撞,使得当代大学生们也在思考,当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时,他们就会迷茫,就会冲击着长久以来形成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信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需要。

2.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也更加迅速和广泛。但网络中一些垃圾信息、腐朽的价值观念,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显然,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要求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调整我们的工作。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坚持“以人为本”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另一方面,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

2.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

3.要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主动接受或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才能触及大学生的心理层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能够产生了。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激发主体对象的参与精神。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的形式,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缩短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现状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充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由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宋继革. 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研究[J].社科纵横,2009,(1).

[2]林发诚.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

点思考[J].州大学学报,2009,(3).

上一篇:破解“两违”的可行之策 下一篇: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