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网络管理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0 03:07:24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网络管理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当前的在校学生,无论处在何种层次,都普遍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和分工合作的能力,而这两项能力又是一名高素质劳动者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开展合作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分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本文希望通过阐述各种因素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找出一种分组策略,使得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锻炼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网络管理实训课程 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运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

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分工合作的能力,而这两项能力却是一名高素质劳动者必不可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以上两项能力。

何谓“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否有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方式就一定能提升教学效率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在分组时,随性而为,为了分组而分组,对可能影响分组效果的各项因素如小组人数、成员配置、情感投入等因素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希望通过阐述各种因素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改变这种分组的随意性,寻求有效的分组策略,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环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

什么是环境?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通俗一点讲,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一切。“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环境往往能够对人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小组环境。小组环境的建立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那么,哪些因素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小组人数

小组人数应根据任务量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度而定,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如在学习《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管理实训教程――网络设备》这一章时,我将学生分别分为2、4、6人一组,利用20分钟的时间收集资料并分析交换机与路由器工作原理的异同,作出汇报。任务量总体较轻,且平时学生能直观地接触到交换机等设备,结果表明2人组的效果最好。

而在学习《Windows Werver 2003网络管理实训教程――创建与管理WWW服务》这一章时,我将学生同样分别分为2、4、6人一组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要求利用IIS建立WEB服务器、网站内容自己设计、设置一定的访问控制权限和远程管理,最后进行演示汇报。任务量较大,且学生认知度不高,结果表明4人组的效果最好。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不能固定不变,而是要根据每次所布置内容的任务量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而定,只有适宜的小组人数才能达到较好的合作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组员的构成

组员的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到他们的性别、性格、兴趣等因素。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要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实力相对均衡

因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因素,所以学生的成绩不尽相同。一个小组内应有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组合,避免强强联合或一组皆弱的情况,每个小组都要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都展开合作学习。

(2)自愿与调整

小组中的成员最好能以自愿的态度融入到学习小组中。一旦小组确定下来以后,就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观察,磨合期过后,教师应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对每一小组成员都进行合理调整。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明确组员责任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组内分工。由组长牵头,分配每个人的角色。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协调和组织,起到桥梁的作用,及时和老师、组员进行沟通,要求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要将合作学习的过程和重点记录,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资料员要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发散性的思维,有一定硬件条件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任务是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出来,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员要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素质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应具备大局观

教师的着眼点与学生不同,教师应统筹全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组,首先应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组的数目应当在教师控制能力范畴之内,避免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每个小组的人数都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应参与指导

教师绝对不能只充当旁观者和看客的角色,而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有的老师在下发任务以后就开始做甩手掌柜,完全撒手不管,高枕无忧,只等着学生将最终项目结果或是论文上交,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教师任务下发后,应密切注意学生动向,积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时汇总、及时解决。对于一个大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听取阶段性汇报的形式了解学生进度,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在学习《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管理实训教程――简单网络的构成》这章时,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校园网的建设方案,限时一个月。结果表明每周听取一次汇报的小组完成情况最好,而只听取最后的陈述报告的小组完成情况最差。由此可见,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对最后的结果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3.应全情投入

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给予指导和参与,更要注重在情感上投入,采用一定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教师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关注每组学生的动态,对有困难的小组要及时给予指导,消除组员的急躁和焦虑情绪,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对气氛活泼、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进而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当然,学生在分组合作出现问题时,有时采取适当的批评和处罚也是对学生的鞭策,有赏有罚、奖惩分明才是教师正确的情感投入。

总的来说,合作型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调控能力及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加以探索,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张剑波.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教研交流,2007.9.

[3]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高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职高专建设法规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