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0 02:36: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 对该院2005年5月―2012年7月所收治的371例患者实施LC所发生的并发症(17例)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7例并发症中,胆管损伤6例、手术区出血2例、胆漏2例、结石残留2例、气腹相关并发症2例,其他3例,经处理,均痊愈出院。 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规范、认真操作,良好充分暴露,准确辨别,必要时采取逆行切除或及时中转开腹等,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有效措施。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胆囊动脉出血

[中图分类号] R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062-02

胆囊疾病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随着腔镜手术广泛开展和逐步完善,手术指征也在逐渐放宽,手术并发症时有发生[1]。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现就该院自2005年5月―2012年7月所收治的371例患者实施LC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1例,其中,男162例,女209例,年龄32~78岁,平均48.7岁。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317例(85.44%),胆囊息肉32例(8.63%),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3.23%),急性胆囊炎10例(2.70%)。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5例,Mirizzi综合征6例,萎缩性胆囊炎5例,合并高血压病41例,合并糖尿病28例。术后并发症出现17例,发生率4.58%。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脐孔上缘皮肤切口Trocar直接穿刺进腹,突破感并经摄像系统确认后,充入CO2建立气腹,设置腹腔内压力为12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四孔法或三孔法进行手术。手术要点:①推移胆囊底、胃及十二指肠,初步了解胆囊三角结构,明确胆总管位置;②显露胆囊壶腹部,游离该处浆膜层及胆囊三角内组织结构,显露胆囊管、胆囊动脉并确认(如显露困难,酌情逆行游离胆囊床后协助明确胆囊管结构);③分别离断胆囊管、胆囊动脉;④分离胆囊床,切除胆囊并取出;⑤酌情冲洗术野,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并发症发生情况

17例并发症中,男7例(41.18%),女10例(58.82%);其中胆管损伤6例(1.62%)、手术区出血2例(0.54%)、胆漏2例(0.54%)、结石残留2例(0.54%)、气腹相关并发症2例(0.54%),其他(如戳孔感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腹腔脏器损伤等)3例(0.81%)。

2 讨论

2.1 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撕裂、横断、夹闭、电灼伤)、胆漏等是LC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资料统计发生率约0.5%~0.72%[2],亦是中转开腹(包括延期开腹)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是在胆囊切除过程中发生的。胆道损伤一旦发生,需进行手术处理,若有不当,可能需实行多次手术,而胆道的再次手术往往复杂困难,且每次手术均会增加随后手术的风险和复杂性。

胆管损伤主要因素有:①肝门区、Calot三角解剖变异,如副右肝管、胆囊管汇合过高或过低、胆管迂曲走形、胆囊三角“三管一壶腹”关系辨认错误等。②炎症、瘢痕粘连,充血水肿严重,解剖不清。③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或Mirizzi综合征,结石与胆管紧贴,分离时误伤。④胆囊动脉出血过度电凝,紧张盲目钳夹。⑤电凝钩接触胆管或钛夹热传导灼伤胆管。⑥动作粗暴、过度牵拉,撕伤胆管或使胆囊三角变形后误伤。

胆管损伤的避免,关键是认清“三管一壶腹”的解剖关系。对于解剖变异,胆囊三角炎症水肿、瘢痕粘连严重,结石嵌顿胆囊颈部,Calot三角解剖不清病例,不可盲目操作,单凭感觉,主观臆断,必要时可采取逆行、顺逆结合的方法,以协助更好的明确解剖关系,避免误损伤[3]。如解剖关系的辨识确有困难或出血无法止住时,切不可继续强行处理,及时的选择中转开腹。

胆管损伤应及时发现处理。手术结束前一定要检查有无胆汁外漏,如发现胆汁外漏,或疑有胆管损伤,行开腹胆管探查,或胆道镜检查,亦可术中胆道造影。胆管损伤根据不同部位、程度可采用相应补救措施。其原则是:消除胆漏、通畅引流、预防术后胆道狭窄。方法为:①小的损伤,可放置T管或鼻导管支撑引流,亦可以残余带蒂胆囊壁覆盖修补。②胆管横断或大部分损伤,可在无张力情况下端端吻合,放置支架或T管支撑引流。③胆管上段、左右肝管以上损伤,或胆总管直径极小端端吻合困难、吻合有张力,则需肝门劈开,高位胆肠吻合内引流。

2.2 手术区出血

手术区出血分为3种情况。首先是胆囊动脉出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多为解剖不清,未认清胆囊动脉及其分支,解剖异位等[4]。应仔细解剖Calot三角,分出胆囊动脉后上夹。对于已出现胆囊动脉出血者,对腔镜下视野影响大,但处理时不可慌乱,采取止血措施(钳夹、电凝等)时,避免盲目进行。如形成血肿、出血点看不清或解剖不清时一定开腹手术止血。不要盲目电凝、钳夹,看清出血点,以电凝钩点凝,或钳夹住出血点,仔细认清三管解剖关系,分出部分残留动脉后上小钛夹。其次是胆囊床处较大肝静脉出血,多为分离胆囊床时未找到分离平面,过于靠近肝脏而损伤;也可于电凝胆囊床止血时电凝过度、过深而损伤,出血厉害者,多需开腹缝扎止血。再次是胆囊及Calot三角炎症水肿充血严重,分离时渗血。分离时多使用电凝,少用电切,术中使用静脉止血药;应先处理胆囊动脉,后分离胆囊切除,渗血自然控制,该院未出现因此而中转开腹者。

2.3 结石残留

LC胆总管残留结石发生率为0.3%~0.7%[5]。发生原因是术前对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胆囊管残端保留过长,和术中操作粗暴将细小的胆囊结石挤入胆囊管或胆总管[6],常发生于胆囊管直径粗大,胆囊结石较小的患者。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术前必要时行MRCP等检查,以避免术前漏诊;术中不可保留过长胆囊管,避免胆囊管残端结石;术中探查明确胆囊管与胆总管结合部及胆总管有无结石,术中不可过度挤压和牵拉胆囊,以减少结石进入胆总管的机会,将结石缓慢地推至胆囊内,并立即用钛夹封闭胆囊管,防止下步操作时结石进入胆总管。该组2例残留结石均为胆总管内小结石,经ERCP治疗后治愈。

综上所述,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腹部瘢痕小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仍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因此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技能训练,熟练、认真操作,加重责任心,不麻痹大意,严格手术规范,良好充分暴露,准确辨别,必要时及时中转开腹等,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有效措施[7]。同时充分认识并发症,掌握并发症的预防,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经验值得注意-再论胆管损伤与损伤性胆管狭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7):551-553.

[2] Flum DR,Dellinger EP,Cheadle A,et al.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and risk of common bile duct injury during cholecystectomy[J].JAMA,2003,289(13):1639-1644.

[3] 秦鸣放,吴瑜,王庆,等.腹腔镜治疗胆囊颈部结石临床体会[J/CD].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0,3(1):98-101.

[4] 王吉,詹建兴,杨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26例分析[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2):143-144.

[5] 陈训如,田伏洲,黄大熔.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11-212.

[6] 周汉新.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式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2002,10(5): 262-263.

[7] 吴德全,韩德恩,张新宇,等.主动中转开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2)75-76.

(收稿日期:2013-06-11)

上一篇:护理干预在福田区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 下一篇:甲亢合并房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