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言不由衷”

时间:2022-10-10 01:32:26

【前言】黛玉的“言不由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格赖斯在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日常会话中双方的交谈是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谈话者们遵守一些原则,相互理解配合,从而保障双方谈话的顺利进行。同时,合作原则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范畴,即:(1)量准则(2)质准则(3)关系准则(4)方式准则。[1]格赖...

【摘 要】 《红楼梦》亦实亦虚的叙事风格,精妙绝伦的会话艺术,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历来被大家所赞颂。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利奇的礼貌原则为理论依据,选取《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会话片段,分析其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或违背,进而体会黛玉寄人篱下时行事处处小心,心思敏感细腻,因心爱之人心生醋意,以及错失宝玉后的不知所措,以此来理解黛玉的种种“言不由衷”。

【关键词】 黛玉;言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引言

作为中外文W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红楼梦》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位居中国古典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巅峰。作者用写实与诗化的叙事风格,精妙绝伦的会话艺术,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恢弘浩大的家族画卷和数百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意图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选取《红楼梦》中黛玉的经典会话片段,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据,分析黛玉的言语,体会她的种种“言不由衷”。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概述

格赖斯在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日常会话中双方的交谈是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谈话者们遵守一些原则,相互理解配合,从而保障双方谈话的顺利进行。同时,合作原则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范畴,即:(1)量准则(2)质准则(3)关系准则(4)方式准则。[1]格赖斯还指出,在现实语言交际中,有时候谈话双方并不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一种情况表现为,谈话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提供虚假信息,而另一方未能察觉,信以为真;另一种情况表现为,其中一方出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违反交际原则,另一方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设法越过对方的表面意思进一步挖掘话语的深层意义,并寻求对方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这就所谓的“会话含意”理论。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直接了当地发问,而习惯“声东击西”?为什么宁愿让对方透过表面意思去体会内在涵义,也不愿清晰、明了的回答?既然良好的交际需要合作原则的遵守才得以实现,为什么又要违反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指出,人们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恰恰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因此不应忽略礼貌原则在会话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奇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即:(1)策略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2]

三、《红楼梦》中黛玉的会话分析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因丧母,从南北上投奔金陵外祖母。虽仰仗贾母疼爱,但毕竟寄人篱下,行事处处小心。再加上自身性格敏感多疑,在大观园中与人相处常常身不由己。

例一: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三回)[3]

1、违反质准则、量准则,恪守谦逊准则

宝玉与黛玉初见,好奇询问可曾读书,黛玉违反质准则,提供不实信息。从小说中可知,黛玉自幼虽体弱却饱读诗书,才情不在男子之下。第一次拜见贾母,被问及可曾读书,答复是“只刚念了四书”。同一问题,“不曾读”和“只刚念了四书”显然是前后矛盾的。结合黛玉的人物形象,可知黛玉如此“心口不一”,确有其不得已。黛玉初见迎春等姐妹时,贾母一句“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令细心的黛玉觉察到贾母对于女孩子读书所持的态度。中国传统封建思想认为,男子寒窗苦读求功名,女子守家无才便是德。所以黛玉为了向“贾府中心”――贾母靠拢,不得以放弃质准则转而向礼貌原则妥协。

接下来黛玉用“一年”“几个字”一组词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腹有诗书的事实。黛玉毕竟是个自视甚高的女子,怎甘心就给宝玉留下个恪守封建传统思想的无知女子形象。“只”“些须”等词语在表达上照顾了谦逊准则的同时又不露痕迹地表明了自己的学识。因此黛玉在此回的多说一句,虽违背了量准则,却给读者展现出其知书达理,孝恭谦卑的闺秀风范,也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其灵秀聪明,心思敏感细密的多重人物性格。

例二:……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第三回)[4]

2、违反量准则,恪守赞誉准则

众所周知,在《红楼梦》中宝玉是衔玉而生,离奇的出生和乖僻的性格使他在贾府中备受瞩目,深受贾母等人疼爱。宝玉自己也深知这块玉对自己的特殊意义,与黛玉初相见时,便觉她的与众不同,希望黛玉与他是同一类人。而黛玉对其问题的否定回答,则严重地摧毁了宝玉心中涌动的希望。初入贾府的黛玉,虽对贾府中人了解甚少,但自小从母亲嘴里也听了不少关于宝玉的故事。于是她接下来违背量准则,一句反问“岂能人人有的”,意在衬托宝玉佩戴之玉的珍贵不易得,从而在众人面前恪守赞誉准则,塑造知书达理,谨慎谦卑的淑女形象。但此举非但没有安抚住宝玉,反而引发了宝玉在贾母房中的意外摔玉,任性大闹。

例三:宝钗道:“……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第二十八回)[5]

3、违反方式准则,恪守得体准则

这一组对话中,宝钗询问黛玉站在风口的原因,黛玉回答模糊,表述信息不完整,只说是听见了“呆雁”的叫唤,违背了方式准则。黛玉这一番“话里有话”致使宝钗疑惑,继续追问,直至黛玉将手帕甩向宝玉,才使宝钗和读者恍然大悟,原来黛玉是用“呆雁”来间接讽刺宝玉。宝玉本想看宝钗佩戴的红麝串子,靠近后却被宝钗的容貌和气味深深吸引。黛玉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从得体准则考虑不便直接明说,但又想表达出自己的嫉妒不满,便隐晦地将宝玉比作“呆雁”间接讽刺。此番对话,不仅表现出黛玉伶牙俐齿,善于观察,心细如发的人物性格,也夹杂了她渴望与宝玉心心相印,彼此唯一的微妙心理。

例四:……黛玉也只是模糊听见,随口应道“我问问宝玉去。”……至贾母门口,……便站住了问道:“你作什么来的?”紫鹃陪笑道:“我找了绢子来了……”黛玉笑道:“我打量你来瞧宝二爷来了呢,不然怎么往这里走呢?”(九十六回)[6]

4、违反量准则和质准则

此回黛玉的会话违反了量准则和质准则。黛玉得知凤姐等人密谋宝玉娶宝钗一事后,深受打击,精神恍惚。对紫鹃的发问,随口应道要问问宝玉。此时的黛玉并没有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来解答紫N的困惑,反而另紫鹃听后更加疑惑。作者如此编排更是从紫鹃的反应衬托出黛玉得知真相后魂丢万里,不知所措的个人情绪。而走到贾母门口的黛玉,却反问紫鹃并说打量紫鹃要来瞧宝玉所以自己跟着过来了,此番对话又一次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准则。黛玉对紫鹃的行为判定缺乏足够的依据,与质准则相悖。她看似轻松的回答,实则是为了掩盖自己当时意识混乱,不分南北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红楼梦》中传神入画的人物会话艺术,只有置身其中,潜心品读才能得其韵味。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利奇的礼貌原则为理论依据,选取《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会话片段,通过分析宝黛初见、宝玉摔玉、黛玉笑呆雁,黛玉受惊四个情景下黛玉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或违背,使读者深切体会到黛玉寄人篱下时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敏感细腻,心生醋意,以及错失宝玉后的备受打击和不知所措,以此来理解黛玉在大观园里的种种言不由衷。

【注释】

[1]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2.

[2]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

[3][4][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5.35.100.296.

【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红楼梦十二层[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2]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4] 杨婷.Grice会话理论的语用分析――以《红楼梦》黛玉香消玉殒前夕话语为例[J].青春岁月,2014(4)103-104.

[5] 孙洪丽,汤德馨.《红楼梦》宝黛对话中的话语隐含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9-92.

[6] 崔有为,康光明.话中自有千层味――试用会话原则分析《红楼梦》中的宝黛初次会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8-139.

【作者简介】

韩 晓(1989.05-)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董润林(1954-)男,陕西乾县人,文学学士,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上一篇:试析企业微博营销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