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流淌在孩子的笔端

时间:2022-10-10 12:24:45

教学生写作,就好比教学生做人。“真、善、美”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在小学生作文中,为了使他们的文章具体、生动,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许多的写作的技巧,也正是这些写作技巧,使学生们忘了如何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想要解决技巧与真情实感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也许会有一些效果。

一、营造氛围,使作文生活化

写作不是工厂里进行生产活动,虽然它有一定的规律,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文章,不见得是有什么严格的规范的。教师恰当的营造氛围,尽可能使作文变成学生的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需要,使他们觉得不吐不快,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降低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达的尴尬。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只有在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活体验之后,才会在比较中创造,在观察中创造,并在创造中领悟和升华对生活的认识,对情感的真切感悟,从而产生表达的冲动。因此,我们应该考虑,让学生自由的想象或营造氛围,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并感悟生活,就能让他们在强烈的创造欲望的驱使下写出真情四溢的动人篇章来。

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好“日出”的作文,我决定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孩子们到城郊空旷的田野中去看日出。我让他们早上五点钟到观察点,结果,当我准时赶到的时候,我发现我是最后一个到达的人。我刚一到,他们便争先恐后地给我介绍他们的所见,从天上的云彩、天色,田野中的树木、禾苗,脚下的小草、露珠,空气中流淌着的清新与纯净,一直到天籁里各种声音。结果学生写出了如“露珠儿亲吻着我的脚,小草儿牵着我的裙”、“薄雾像个贪睡的孩子,懒洋洋躺在禾苗的床,偶尔轻轻地伸个懒腰,也显得那样轻柔、舒缓”、“太阳羞红着脸,躲到黑云的身后,时时探出小半边脸来”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语佳句。

二、投其所好,使作文情感化

“情动于衷,而发于笔端”。没有真正的情绪是写不好作文的。谁没有自己的喜好,尤其是孩子们,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会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他们可以说是对这些事物了如指掌,甚至怀着我们无法理解的感情。但有了表达需求是否就能写出好文章呢?答案是否定的,恰当的命题是使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和作文成功的要素之一。重视命题,既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快乐,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带着丰富的情感来进行创作。比如,带有“喜”、“爱”、“了解”等字眼的题目,或者让他们自拟题目,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让他们带着激动的情绪完成习作。还有一类学生也很喜欢,比如《……我对你说》这类题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这就是命题的妙用。

作文的命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让他们充分享受创造的喜悦,切不可墨守成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见,惟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个范围内拟定题目。”有老师在教写作的时候是这样开始的:这次作文写点什么好呢?我替你们想好了几个题目,你们看怎样?”有学生调皮:“老师,这些题目我都不喜欢,我想自己写一个,行吗?”老师回答:“只要你认真写,我同意。”命题与学生自己命题相结合,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命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在命题时做到“小、实、新”。小,就是具体,不空洞,就是在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就是在他们自己的身边选择题材,让绝大多数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作文写起来自然就不觉得困难了。比如,《一顿……饭》,落脚一个“饭”字,学生天天吃,顿顿有,自然就容易。实,就是实实在在地写一人、一事、一境、一物,让学生觉得抓得住,握得着,容易下笔,便于展开思路。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更是如此。

三、教给方法,使作文文学化

要使学生自由的表达情感,使作文文学化,教给他们抒感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作文通常采取两种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或某个问题的叙述,把自己的情感直接倾诉和抒发出来。这种方法明白直接,不拖泥带水,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想写什么。比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直接的进行概括。

2.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人物、事件、景物或某个问题的叙述、议论和描写,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这种方法最妙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娓娓道来的叙述或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情感含而不露。这种技法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最好在高段学生中才逐步的引导他们掌握。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引导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在作文修改时逐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与实践中掌握其使用技巧,体会其妙处。

让真情流淌在孩子们的笔端,忘记写作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情感世界,尽量少地约束他们,努力使学生的作文生活化、情感化、文学化,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巧妙命题,不拘形式,营造氛围。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在时机成熟时教给学生技法,使学生作文文学化,“润物细无声”,教学于无形,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思考 下一篇:心理素质――赛前状态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