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

时间:2022-10-10 12:14:23

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

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信息共享、虚拟互动和多点沟通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学习领域注入新活力。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和丰富等特点让学习活动更为自主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互动”更为频繁,导致社会性和情感性缺失,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作为以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情感问题给予直接回应,以期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情感的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对课堂教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知识,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得他们敢于在虚幻的世界中表达自我,增加了学习交流渠道,但由于网络学习缺乏真实感和判断力,若学生长时间地面对网络,面对电脑、手机和平板,易导致学习积极性淡化、情感交流缺失等。

首先,学习情境中的情感性缺失。课堂上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虽是模拟真实的场景,生动,形象,但在某些方面会弱化学生对实践情境的亲历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的探索、感知和交流,容易缺失情感性学习。其次,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交流缺失。网络学习中,由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处于分离状态,当学生面对隐匿在显示器后的“老师”和“同学”时,无法告知其真实的行为与语言,容易冲淡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流很容易忽略一些人情世故和行为规范等。长此以往,学生会因缺乏情感表达和人际沟通方法出现人际情感疏远、交往礼仪失范等问题。最后,学生主体性迷失。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获取海量信息,但因他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而难辨信息真假。这种学习主体性的迷失,会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正视网络学习环境中的社会情感问题,意义不仅在于客观地认识网络学习特点,还在于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对中小学生来说,情感的良好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建立令人满意的同他人的关系能带来安全感,正是这一安全感将个人对自身的零散感受黏合在一起。同一性和自尊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较早阶段人际间的满意感和挫折感又会影响之后的人际关系[1]。另一方面,学生情绪情感会影响学习责任感、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可以说,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

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开始研究“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2]。它有五个核心要素:第一,自我认知,即识别和分析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兴趣和价值等。第二,自我管理,即管理自己的情绪、目标,在身处困境时能自我激励。第三,社会认知,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并欣赏他人及团体的差异。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即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即学会对具体情境做准确分析,并敢于承担责任。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由此SEL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成熟,尽管美、英、澳等国家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定义及维度划分各有特点,实施路径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共同回应的是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问题,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第一,关注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建立和管理自己情绪能力的发展。第二,关注学生对他人与社会正确认识的建立和良好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三,关注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与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积极作用[3]。

他们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对象已涵盖所有年龄段的学生,而且成果显著。SEL不仅能促进学生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也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道德层面的主动发展。经过SEL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大大减少,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显著提高,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4]。

三、“社会情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正是对学生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的直接关照,已有显著教育效果,因而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国外SEL课程实施经验,“社会情感学习”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置独立的SEL课程;二是将SEL课程内容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和活动中。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宜采用学科教学渗透方式,既不加重师生额外负担,又能逐步探索SEL本土化经验,为日后SEL学习的改进或独立提供可靠基础。

1. 拓展目标: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明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日益重视。横向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虽各自独立,但共同构建出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内容;纵向看,三者依次递进,相互影响,构成由低到高的心理发展连续体。情感是体验与感受阶段,态度是情感外显化行为,价值观是内核,进而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社会情感学习”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社会情感学习”是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结合,也是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在内容和性质上又有明显区别。首先,传统情感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荣誉等社会性情感,或通过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情感目标强调情感的辅,未能兼顾学生的情感发展性;而“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及未来,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注重学生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获得与升华;而“社会情感学习”重点强调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水平的变化与发展,表现为能力或技能的掌握或改进。

基于此,应进一步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立足网络学习背景,在尊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延伸或扩大,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负责任地决策等能力。

2. 课程渗透:根据学科特点,捕捉教育契机

学科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也要了解隐含其中的社会情感,而且只有在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质性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捕捉情感教育契机。在具体实施上,课程渗透是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评价与反馈所隐含的“社会情感学习”因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予以积极渗透的方式[5]。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绪情感发展规律,将社会情感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就是把“社会情感学习”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通过分析作者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教师可引导学生识别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表现内心感受的,借此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理念,分析人物形象时,培养学生对他人行为与情感的认知。送别买橘子本是一桩小事,但因肥胖身躯经过铁道,跳下爬上,实为费事,但只为让年轻的儿子在旅途中不为饥渴所困。结合文中时代和家庭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父爱,或提示学生体会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又如,学习数学时,既可挖掘教材插图、资料和数学背景知识里的情感资源,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求解一道关于图形面积的应用题,可请有不同解法,如割补法、旋转法、加减法、等分法等的学生分别阐述解题思路和步骤,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予以客观点评。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他人、评价他人、锻炼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好机会。

3. 教学促进: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之外,小组合作学习已非常普遍。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与接受多样性观点,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但具体实施中,教育的深度挖掘仍显不足,如教师很少强调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他人,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有一定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数学家,或科学家,引导他们体验这一人物的所思所想,学习理解他人、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教师教学法,即让学生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会更了解同伴学习的困惑和所需……对小学中低阶段来说,可采用游戏法、比赛法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而言,辩论则是一个有效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教学方式。

比如,就“青少年追星利弊”“中学生打工利弊”等一些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鼓励他们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表达个人观点。这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学习管理强烈的情绪,同时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这些技能和行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意义,可促进学生发展个人和团队责任感,尊重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权利。

面对网络环境对学生社会情感产生的影响,我们既不能拒绝网络,也不能回避问题。相反,应积极寻求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网络对学生社会情感产生不利影响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拓展目标、课程渗透、教学促进等课堂教学途径,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伦斯・斯滕伯格著.戴俊毅译.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5.

[2]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EB/OL]. http:///basics/definition.php,2010-05-08.

[3] 石义堂, 李守红. “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意义[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6).

[4] Greenberg,M.T.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Learn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58).

[5] 肖连群. 三维目标背景下社会情绪学习初探[D]. 南京师范大学, 2013:4.

(作者单位: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水害防治“五个转变” 下一篇:“改善”是安全管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