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另类”和“另类”的英雄

时间:2022-10-10 12:14:15

摘要 由徐责祥同名小说改编、高希希执导的36集军旅题材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塑造了英雄的“另类”和“另类”的英雄,姜大牙以及姜身边的杨庭辉、张普景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 英雄 另类 军旅题材 多元化

2007年10月,由徐贵祥同名小说改编、“金牌导演”高希希执导的36集军旅题材大戏《历史的天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方面最高奖项――优秀影片奖。这已经是《历史的天空》继获得了第二十五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第二十三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北京文学艺术奖后,再次获得殊荣。究其原因,固然有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剧情的曲折好看、人物形象的鲜活真实等,但笔者认为影片最大的作为是在八十年代颠覆“高大全英雄”形象,“打造平民化、人情化、人性化、个性化军旅英雄”的基础上,直面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问题全球化”大环境驱使下的“政治语境淡化、商业语境强化、国家安全因素日益复杂多变的‘三重夹击”’而进行的成功突围――纪律约束性失效、个人军事经验和人格缺陷的特殊魅力支配军事行动的另类军旅英雄形象大量彰显荧屏,如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等。在这类英雄身上,个性被过度张扬,放大,甚至为了使个性更加突出,以至于颠覆传统,充分显示了当下的多元文化特点。

《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可以是说“英雄的另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余占鳌那一身的匪气,不分阶级立场,革命动机不纯:也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李云龙式的敢作敢为,无法无天和战斗英勇。

与以往英雄多是苦大仇深、为解放自己和劳苦大众的革命目标不一样,姜大牙参加革命完全是误会。他原本想投奔国军,因为国军有吃有喝有酒有肉,但没想到走错了路,稀里糊涂地撞进了八路军的营地。由于他累了,他打算稍作停留,骗顿饭吃后再走人,没想到看到了如出水芙蓉般清丽的东方闻音。这使他临时改变了主意,留下来当了八路。但他还是有言在先:“不过呢,咱还是先当着试试。合适了咱就当到底,不合适了再说。”由于有着美人的吸引,“大牙狠狠地想,要是能娶上这个城里的女八路做婆娘,自己这个八路那就算当到如来佛的屁股底下了。”这样的动机,哪有点革命者的味道?他一出场,完全是以一个贪财、好色、匪气十足的无赖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姜大牙参加革命的动机不纯并不奇怪,在老家蓝桥埠,他就是出了名的混混。参军之前,他是那种“除了有副盘死蛤蟆踢死猴的顽劣相,还有一身张牙舞爪的打人功夫”的人物,把“成家立业的大洋多数打了水漂”。因此,梁大牙既是农民,又并非“水深火热”中的穷苦农民:既非自觉的革命者。又有民族的正义感:既是痞子式的无赖,又能够明白一些善恶之分。

早期的姜大牙的人格基础,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染。他从乡村民间演义里知道了岳飞和文天祥。他大字不识几个,有限的知识从说书中听来,还常常搞得颠三倒四,说不周全。参加革命之前,姜大牙无疑顶多算个草莽人物,参加革命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也还只是一个草莽英雄。一方面,他在战斗中屡屡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又暴露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本位主义、小农意识、刚愎自用等毛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军人的许多突出的优点和缺点。

《历史的天空》中对姜大牙的塑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英雄不是天生的,他首先是人,所以也就有了人的七情六欲。何况像他这样一个生活在蓝桥埠的小混混,无赖气十足才是真实的他。以前人们常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形容英雄,正因为特殊,所以就与众不同,所以就高高在上,所以就成了神――战神,让人只能仰视。而姜大牙与这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但是普通平凡的人,而且是个有着很多缺点甚至是原则性缺点的人,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只不过他走的路与我们不同而已。

姜大牙虽然是误入革命阵营的,但几十年后,他成了成熟、成功的革命者,而那些当初抱着革命理想、满腹革命理论、一看见姜大牙就想摸枪的“正宗的布尔什维克”,除了叛变和变质的(如李文彬和万古碑),只有极少人(如张普景和窦玉泉)勉强能够跟上姜大牙的步伐,而且最终都成了姜大牙的生死之交甚至是追随者。这种命运变化的巨大落差,带有特别的意味,它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所谓的革命者,并不等于他参加了哪一个党派就是革命者:革命者有可能来自多种渠道,甚至来自反革命阵营,相反,反革命也很有可能出自革命的政党。所有人参加革命的过程,都不仅是一个逐步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净化灵魂的过程。相反,也一样有可能是一个逐步走向反面的过程。这样的暗示和揭示,在同类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无疑具有卓尔不群的创新价值,从而给人物赋予了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以更加艰辛和执着的特点。

人们崇拜英雄,崇拜英雄头上那耀眼的光环。的确,过去理想主义英雄头上的光环是那么耀眼,那光辉就如太阳一样使人敬仰。

然而,新时期的英雄,由于走下了神坛,以及审美层次的深化,这光环似乎不如以前那样耀眼了。特别是“另类英雄”,在那光环中出现了很多阴影。依然以姜大牙为代表,他一会儿像土匪,一会儿又像农民:一会儿像真正的英雄,一会儿又像政客。人物的“不确定性”,让人一下子很难把这类人物和心目中的英雄挂上号。

姜大牙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但他参加革命之初,既不是受剥削遭压迫而要求解放(这是我们大多传统英雄参加革命的动力),也不是因为思想觉悟而献身革命(这也是我们传统英雄必不可少的思想意识)。不,姜大牙参加革命纯属偶然,他是误打误撞碰上了新四军,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历史的天空》最大的特点是摒弃了阶级、党派,甚至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习惯眼光,“代之以顺乎人物个性与梦想的,以一种对人物行为描写不定性的写作方式,潜含着一种公正的价值取向,用大写的人格来烛照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的发展与汇合”。作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突破了“十七年小说”中我军阵营中的英雄群像的塑造,而影视剧最大的成功就是将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更加鲜活地搬上荧屏(只不过将小说中的“梁大牙”改换为“姜大牙”而已),这就很令人感到“另类”的新鲜。因为以往的军旅题材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大多是苦大仇深的工农子弟、充满理想激情的知识分子和为革命理想而背叛富裕家庭的革命者,他们参加革命队伍的目的性都很明确,那就是解放自己和广大的劳苦民众。然而姜大牙的形象颠覆了所有这些传统。

参加革命后的姜大牙,身上的匪气和流氓无赖相依然十足,不仅粗话脏话满天飞,调戏妇女、与组织讨价还价、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等等行为,不仅毫无收敛,反而表现得十分过 分,以至于很多领导都忍无可忍地骂他是十足的“土匪”,几次党组织会议开会讨论是否应该杀掉他。

的确,姜大牙是桀骜不驯的,除了杨庭辉,谁也镇不住他。《历史的天空》在塑造英雄时,还有一个突破点,就是将英雄和环境隔离开来。姜大牙的军事才能几乎是天生的,他在共产党里是优秀的指挥员,如果去了,也许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军人。正是因为这种天生的素质,因此在刻画姜大牙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着意忽略了组织纪律性、党性原则性对姜大牙的约束力量。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姜大牙参加革命,竟是被东方闻音的美色所吸引,人民军队严明纪律对他的约束远不如东方闻音的笑靥来得有效,杨庭辉对他的改造策略也是因为东方闻音的参与才成效显著。他虽然在革命的熔炉中获得了政治觉悟、军事才能和文化修养,但顽劣的本性却自始至终未曾稍减,尤其是对于他公心之外的心胸偏狭、个人算计之外,作者也毫不回避,如对陈墨涵的不信任、不公平,在工作中的霸道专权,在荣誉面前的患得患失,以及在与李文彬等人明争暗斗中的种种手段,这些显然都不应该是革命战士、英雄人物的品质,正因为如此,《历史的天空》在出版前两次被退稿,因为编辑拿不准能否把抗日将领塑造成像姜大牙一样的无赖,而小说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也正在于姜大牙这一形象带给人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实这一切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国家,其民族性格中有趋利性。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人的言行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带有痞子性和无赖性的姜大牙正具有这些特征――于我有利的事情必做、善做,吃亏的事是绝对不做的。

《历史的天空》以姜大牙在成长的过程中顽强地张扬自己原初的个性,包括他严重的缺点,塑造了一个并非十全十美但个性张扬的英雄。姜大牙的缺点虽然那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就像太阳虽然有黑子,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光辉一样。

姜大牙之所以是另类,之所以能从一个粗俗的山村小混混成长为威镇一方的英雄,与两个同样也是“另类”英雄的人物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党和组织的代表杨庭辉和张普景。

作为凹凸山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杨庭辉是姜大牙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生命保护神和精神支柱。正是杨庭辉发现了姜大牙异于常人的优点和长处,才使他能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

姜大牙参加八路军纯属偶然,也没什么明确的政治信仰,但他有正义感,打仗不怕死,杨庭辉认为这就够了。在当时那特殊的情况下,就可以当小队长。后来果然证明了杨庭辉的判断。姜大牙屡屡重创日军,杨庭辉又力排众议,提议让姜大牙担任县大队的大队长。没想到姜大牙竟借此要挟,别有用心地以派东方闻音当政委为条件。对于姜大牙这种不但无礼而且荒谬的条件,稍有原则的人是决不会迁就和容忍的。事实上虽然杨庭辉也气得骂姜大牙“简直是个土匪”,但最后他居然答应了。也许,杨庭辉是从中国古代“以柔克刚”的哲理中得到启发,用东方闻音这柔弱的小女子来克制桀骜不驯的姜大牙。这是一着险招,但事实证明杨庭辉这一险招用对了。东方闻音成为改造姜大牙的催化剂。我们不得不承认,杨庭辉的决定同样匪夷所思,同样属于“另类”。

但是,杨庭辉的“另类”不同于姜大牙的“另类”,他是运用高超策略的“另类”。

我们说,善于发现人,是需要眼光的。杨庭辉独具慧眼,发现了姜大牙的军事天才,所以他是有眼光的;能放手使用人,更需要胆量,杨庭辉敢于让“简直像土匪”的姜大牙担重担,其胆量更是惊人。虽然他在使用姜大牙时常常与党委多数成员意见相左,看似“另类”,但他也不是无原则的。他在委姜大牙以重任时,也给他派去了一名战术行家和锄奸干部。他甚至默许张普景在姜大牙身边安排监视人员。他要让敌人和事实证明姜大牙是优秀的。同时,又用张普景来制服和约束姜大牙的恶习。当姜大牙因为动机不纯和土匪气太重等恶习遭到党委大多成员反对时,杨庭辉力排重议,坚持重用姜大牙。他掷地有声地说:“第一,姜大牙同志是好同志。第二,姜大牙现在是可以进步的同志。第三,姜大牙同志是可以重用的同志。”这几句话不仅及时地挽救了姜大牙的生命,也为今后姜大牙在革命道路上的进步扫清了障碍,显示了杨庭辉对革命前途和姜大牙革命性的清晰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杨庭辉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所以说,他是以“另类”的方法改造姜大牙,从而把姜大牙引入到规范的道路上来。姜大牙能在如此残酷和无情的政治运动中保全性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杨庭辉这样卓越的领导人的帮助教育和信任重用。

而张普景,作为姜大牙一生的“对手”,他在姜大牙的成长道路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在过去的军事文学中,出现过不少优秀的政工干部,与之相比,张普景也算得上是个“另类”。他光明磊落,但又“迂腐”之极:他固守信仰、原则性强,却又不知灵活运用:他嫉恶如仇却又不带感情偏见。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就厌恶姜大牙的“土匪”和“流氓”习气,在党委会上几次提议或赞同枪毙姜大牙。但在“纯洁运动”中,当感觉到李文彬和万古碑有诬陷姜大牙之嫌时,又义正辞严地警告说:“我同意你们把姜大牙的牙打掉,但我不同意把他杀掉。我提醒你们,在证据没有搞清楚之前,姜大牙要是死了,我会调查的。”

在姜大牙当上军分区司令员以后,作为政委,张普景一直是姜大牙的搭档。姜大牙对张普景可说是又怕又无奈,只好给他起了个“张克思”的绰号聊以。但他与姜大牙也一直斗争到死。剧作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俩人为给孩子起名字也斗个不休,最后姜大牙仅因为“张原则”被张普景改为“张原”而口中念念有词说“我还是亏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姜大牙虽与张普景斗个不休,但内心深处却对张普景怕得很。在被苏联护士柳芭勾搭失去控制的关键时刻,他仿佛听到了张普景的警告,看到了张普景的身影。而事实上,当时张普景正在千里之外,这完全是姜大牙的幻觉,而这幻觉正说明张普景的原则性,硬生生把姜大牙一步步提到了英雄的行列。

荧屏上,桀骜不驯的姜大牙一生只服三个人:对杨庭辉是敬。敬中蕴含着畏:对东方闻英是爱,爱中深藏着情,以至后来他居然脱口而出为自己的女儿起名叫东方红;对张普景是怕,怕中表现出理。正是这又敬又爱又怕,完成了自身的改造,使一个村野莽汉成为了英雄。可以说,一部《历史的天空》,正是谱写了一曲平凡与崇高和谐统一的颂歌。

上一篇:外语电影经典台词的“人格”魅力 下一篇:悬念 视点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