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御天,大宇失色

时间:2022-10-10 11:28:09

龙文化在中国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对我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时间以来,古代先民以各种形式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了诠释,从远古玉器到建筑雕塑,从诗歌唱和到绘画艺术等都能从中感受到龙文化的精髓与奇妙。有着古代绘画史上绘龙第一长卷之称的《九龙图》在龙年再次到来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九龙图》南宋陈容作于淳四年(1244年),是其存世的稀有精品。纸本,墨笔淡色,纵46.3、横1096.4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卷首卷尾均有作者题跋,后有董思学、张嗣成(第三十九代天师,至正四年羽化,以墨龙著名)、吴全节、欧阳元(玄)、张翥、王伯易、清高宗诗跋,经耿昭忠、清乾隆、嘉庆内府、恭亲王府收藏,《石渠宝笈》亦曾著录,晚清、民国初年流往海外。全卷诗书画印结合,有说是开宋元代以后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先河。《九龙图》原画于1917年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曾是清皇宫的典藏瑰宝,如今国内所见多为其复制品。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土,官至莆田太守。以画龙著称,传世作品很少。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宋后期,文献记载其诗文豪壮,长章巨篇杰状奇诡。值中年时才中进士,后仅于临江军、国子监、莆田县任中下层官员,经历坎坷。其于“酒酣气张”之时作画,得龙之变化隐显之态。后人以“云蒸雨飞、天垂海立、腾骧夭骄、幽怪潜见”来形容他的作品。《图绘宝鉴・宋》也记载其绘龙:“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水成雾,醉余大叫,脱中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

此《九龙图》即为陈容绘龙之杰作。图中共绘九龙,九条形态各异的龙,怒目圆睁,或游行于云空之中,雷电云雾掩映,或龙戏水珠、波涛汹涌,或雌雄相待,欲追欲逐,或老龙仰首眷顾小龙,小龙嬉戏于旁,或分置于山石、云雾和急流之中,将龙的种种神态情势,刻划的非常生动。画史记载,此画中的龙深得变化之意。整个画面九条龙分置于险山云雾和湍急的潮水之中,迥异之状跃然卷上。一龙紧抓巨石,翘首以待;二龙双目斜视,与缭绕的雾气相容;三龙二目炯炯正视前方,四爪乍起凌驾于大石;四龙被突如其来的巨浪顺势卷入旋涡,奋力挣扎,目光狰狞,左爪中的明珠如捏碎一般,姿态异常痛苦;五龙猛然腾起与疾驰的六龙形成搏斗的架势;一阵疾风骤雨袭来,七龙几乎被湮于云水之间;八龙则潜藏于弥漫的大雾中,尾巴若隐时现,一副傲慢姿态;九龙伏卧山石上作休憩状。构图形式上,龙与龙之间虚实相映,犹如琴弦弹奏有张有弛,势气逼人。整幅作品进发出龙的无穷变化之神力,粗犷迅疾的线条勾勒,凸现了龙的电光乍现、威猛布空的气势,细腻的水墨烘染出云起水涌之状,更加有力地揭示了龙的精神内涵。整幅画面浓淡墨色的渲染,达到了动静对比、干湿互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龙作为古人眼中的通天神兽,具有无限的灵能,升腾蛰伏,往往含有至道的变化。或潜跃于九渊之下,与水族细鳞相邻,或行于九天之上,兴云布雨,泽被天下。因而龙德广大,常常被作为仁德的象征。而龙的象征意义也是人对其形象产生了诸多的想象,《尔雅翼》中说:“俗画龙之状,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董羽则在其《画龙辑仪》中言:“其状分三停九似而已。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者,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身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是名为九似也。雌雄有别,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须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煜煜;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须圆鳞薄,尾壮于腹”。陈容则将龙的形象以笔墨进行了直观的表达。

另,陈容的《墨龙图》也是南宋龙画的代表作,极具学术价值,现存广东省博物馆,为该馆最名贵的古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古代还有不少有关龙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帛图》、《御龙图》以及被称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曹不兴也曾作《龙头样》四卷、《青侧坐赤龙盘龙图》二卷、《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一卷等作品(明以后失传)。

在中国画史上陈容也自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成为后人画龙的典范。甚至更有日本画家称,陈容的龙画是人类描绘的最高水平的龙画。如今正逢龙年之际,在此不妨静心去品味一番大师笔墨中的龙腾之气。(作者:裴度)

上一篇:龙纹与皇家服饰――外化的权贵符号 下一篇:重拳出击之下各地文交所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