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机智对话成就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10 10:50:03

巧用机智对话成就精彩课堂

机智,是当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在字典里,它解释为“脑筋灵活,可以随机应变”;在课堂教学中,它具体指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地、出乎意料塑造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感知的创造性,只有在有效的对话教学情形中才能充分得到激活和发展。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和多样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敏锐抓住最佳的对话契机,迅速调动对话的智慧,运用最贴切的语言当场设计出一些内容,以调整改善教学活动,经济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改弦更张,顺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机智地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做到依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

我在教《马说》一文时,抓住名句引导学生理解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托物寓意’和《白杨礼赞》的‘托物言志’是一回事情吗?” 虽然这是一个成绩不错的班级,但我在备课的时候是没有设计这一块内容的。“言志”重在寄托自己的志向、志趣;“寓意”重在表达深刻的道理。两者又经常会结合在一起运用。我认为让初中学生去严格区分是有难度的。他的这一问,倒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于是,我马上调整思路,打破预设的课堂流程,顺势说:“既然同学们都有兴趣,那我们就一起比较探究一下这两种方法。”如果,当时只是对这两个知识点,一带而过的话,会打击这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而言,初步了解两者的区别,在以后课外自主探究阅读的时候或许有用。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还是应该解决一下为好。这样的对话机智,解决了学生内心的困惑。教学内容的临时调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因势利导,相生相成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认知爱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时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理解会走弯路。这时候,我们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因势利导,不放任自流,在对话中巧妙地把错误的生成转化成有效的生成,回归文本。

《雪》的教学片段:

师:文末,鲁迅先生面对蓬勃奋飞的朔方之雪,唱出了热烈而深沉的赞歌。他写到,“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你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生:鲁迅的话是错误的。师:错的?何以见得?生:物理学说,雨、雪都是来自水蒸汽,只是由于掉落时遇到的温度不同而呈现了两种状态。雪不是由雨变来的,怎么能说是“死掉的雨”呢?(学生哗然)师: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要理解这句话,我先给大家讲讲‘梁祝’的故事吧……为什么设计最后化蝶的情节呢?”生1:化蝶完成了人们的心愿,现实是不可能的。生2:这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生3:这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师:看来,大家都能理解这种通过幻想超越现实的写法。鲁迅也正是用同样的手法来言心声啊!那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是在说,朔方的雪延续了雨自由活泼的精神。生2:雨不会在太空里旋转升腾的,所以说死去了化身成雪进行继续地战斗。

这个案例中,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是站在物理学的角度来体会的。这样的发言是老师始料未及的。老师首先肯定了学生从科学角度的解读,然后大胆抛开了原文讲梁祝的故事。这一段机智的铺垫,目的是启发引导,辅助印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引导中得到了纠正,而且课堂教学也显得顺畅自然。虽然绕了弯路,但是教学内容有了延伸,教学也回归了我们预设的大道上。

三、捕捉亮点,兴会神到

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但是,教师机智的话语会成为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挖掘学生的渴望,引导个性阅读走向新的高度。

《幽径悲剧》教学片段:

师:藤萝不能长久陪伴我。它无辜被人痛下毒手。哪一段是写藤萝被毁以后的样子?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惨状?生1:藤萝被砍断了,它的虬干在风中摇曳。“摇曳”一词使我感到了藤萝的无依无靠,它可怜。生2:我从“吊死鬼”一词,“鬼”字表现死得惨。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师:这位同学,上周我们去常州恐龙园秋游的时候,你去了“鬼屋”吗?生2:去看了。师:你能为我们描摹一下你见到的吊死鬼吗?生2:它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身体是僵直的。风一吹,凌空的身体就会晃来晃去的。吊死鬼的面容都是很丑陋的。师:你现在能体会到这个比喻的妙处了吧?生2:主要是表现藤萝被毁以后的虬干很吓人,全然没有了生气。无依无靠的样子,和“摇曳”相照应。

这个案例中,学生找了“吊死鬼”一词进行了品读,显然开始品析得不够到位。老师抓住这个词不放,顺水推舟,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思维,与文本情境产生共鸣。这样的对话机智下,“惨”字的品味做到了水到渠成。

四、扶正祛邪,归全反真

在倡导多元、创意解读的今天,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奇谈怪论。有些生成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节外生枝。对于这样的偶发性的错误的思维火花,教师有责任通过机智的对话,帮助学生建立起码的是非曲直。

《陋室铭》中有这样两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一次,我讲到这两句时,突然有学生冒出了一个词“自恋”。学生顿时哄堂大笑。我们可能一时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样不正确的说法一定是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料想到的。如果此时不及时判断和纠正,那么,学生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会是扭曲的。我问:“你为什么觉得刘禹锡自恋呢?”他说:“纯粹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陶醉,还觉得自己有古代贤人的节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是自恋的很吗?”我接着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我们生活中有自恋的人吧?”同学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接着我以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为例,和学生简单探讨了“自恋人格”的表现。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刘禹锡以两位古代贤者为楷模,是希望自己也能有他们那样的情操,既不同流合污,又逢明主一展抱负,这都不是自恋。

总之,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上一篇:美术课情感教育要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下一篇:成功的课堂讲授需要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