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课堂教学之“线”

时间:2022-10-10 10:13:14

朗读:语文课堂教学之“线”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很多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基于这种缺憾,我从自身短暂的教学实践出发,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习惯于生字词教学时让学生读字词,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课文,精读课文时再读课文。这是前辈们传授的经验,我们年轻教师依葫芦画瓢,往往缺少更多的思考。课堂上,你读我读大家读,热热闹闹,却是事倍而功半。经过多轮的摸索,我以为:教师每一次请学生朗读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认真巡查,切实把握,及时反馈并校正。否则,朗读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手段,不仅不能辅助教学,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第二,丰富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是可以丰富多彩的,特别是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学生很积极,喜欢读,愿意读。如果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感觉读书索然无味,很快就不想再读了。粗略地总结了一下自己采用的各类朗读方式,大致有指名读,全班齐读,竖着开火车读,横着开火车读,同桌两人一起开飞机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分句合读,点学号位数相同的一起读等等。在丰富的形式中,学生能够保持高昂的热情,读得更有效。读错了一句话,老师请其他同学纠正后,让读错的再读一遍,或者请其他学生也读一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在很多时候,却会被我们一带而过,忽略了及时纠正与再次朗读。近年来,教育界的不少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呢?我想,课堂应该从琐碎分析中走出来,老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这样的教学形式应该摒弃。可以给学生一个较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从朗读中去理解课文,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或许比师问生答式有效得多。有时候问得越多,学生越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走神,课文的内涵也随着教师的琐碎分析而淹没了。

第三,范读比讲解更重要。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范读可以真实、生动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再现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或者某些画面、某种情感,所以,有时候告诉学生怎样读不如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倾听范读中体会。不少教师常会“告诉”学生,要把某个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这种浅层次的朗读技巧缺乏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学生根本读不出个性化的感受,又怎么能在读中去理解课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说说在听老师范读时的感受,再读出自己的感受,这应当是语文学习的正途。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朗读的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文如珍珠读如线,朗读应当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线,而线上的珍珠永远是语言文字。

(王雪,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210003)

上一篇:由“女孩是恶魔”想到的…… 下一篇: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小学生道德水平分析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