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震撼\共鸣

时间:2022-10-10 09:58:00

【摘 要】关注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溢满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关键词】深化理解;修正评价;创造完美

自从《课标》颁布以来,很多老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课堂现场生成的细微契机,开始追求生成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艺术,但是这必须源于对教学的热爱。

首先,“深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曾听一位老师上《万里长城》,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见状,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教师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一个个困难”、“血汗和生命”,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教师所需要的感情。但我们不禁要想: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文本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而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提问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想这一切缘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如果教师在预设中设计好这样的一个个细节,课堂教学可以预约精彩。

其次,“修正”教师自己的评价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比如: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时,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摘录)对着其他小朋友说,哪个小朋友来帮帮他呢;不对,请坐; 说错了,谁再来;刚才其他小朋友已经说过了,不需要再重复了!你没在认真听其他小朋友的回答,更甚至有的老师碰到这种情况还会数落一番,批评一顿。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言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A:学生说错了,老师可以说:说错了,没关系,仔细动脑筋,再来试一试,好吗?B:如果有学生重复了前一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尴尬的情绪,又能给这个学生以暗示:以后要注意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C: 对于有的学生没能表达完整,可以这样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D: 对于回答错的孩子,教师可以说:虽然你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这样的语言,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也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有这样的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呢?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负担的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再次,“创造”教学环节。经过精心的预设,我们还是可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教学细节。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堂非常有意思的课堂实录,那是某校举行的一次优质课比赛。为了体现比赛的公平性,组织者特地把比赛课的课题定为还没通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为了能在比赛折挂,年轻的陈老师踌躇满志,决定出奇制胜,制定了自认为能“技惊四座”的教学预案:

陈老师的“奇招”就是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她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在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的句子,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紧张的故事情节的导入,让学生一下子身临其境)

②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③师:“‘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生1: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

④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齐读)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生补写结尾)(师生情感的碰撞之后,学生的内在激情已经被激发,为了小绿龟,学生思如泉涌……)

“得救的小幼龟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点头,好像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哩;我们高兴地看着小幼龟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处,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舒服;向导在我们的指责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所有学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他们和作者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都在为我们所做的拯救行动而高兴万分。(预设的情景已经铺开,为接下来的矛盾冲突打好了伏笔。)

学生也以为这个故事与平常看到的环保故事一样有着美丽的结局了。这时陈老师见时机已经成熟,情感基调突然下沉:

“从同学们写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陈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课堂中孩子们读着,读着,先前的那种热烈高兴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震惊哑然的眼睛,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容。

⑤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注意到了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天呐,太想不到了,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太悲伤了!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让人震惊啊!海滩上的这一幕,真是残不忍睹啊!我们错了,我们是好心办坏事啊!”

⑥师:是啊!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读读这3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⑦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

是啊!看似极其普通的情节,同学从看到海龟、担心海龟、救下海龟到海龟集体出动遭遇厄运,小作者们经历了平时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感情,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震撼,更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这正是陈老师预设的鲜活生成,正是抓住了情感变化这一细节进行预设,才使学生经历了无与伦比的情感历程,正是由于教学现场中,理想的氛围已经形成,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对话交流渐入佳境,学生才有了灵机一动,把老师的预设拓宽,使教学情境更为丰富、更添情致。相信即使到老,这批学生也不会忘却这动人的一课,忘却这自然界的优生劣汰的法则……

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要注入理论,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之光。课堂上是没有小事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从小事中,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才能在教学中“小处也能做出大文章。关注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溢满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上一篇: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法实践与浅析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