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让我们预防“心理癌症”

时间:2022-10-10 09:54:17

减压!让我们预防“心理癌症”

名家简介:柯云路,当代著名作家。1984年,长篇小说《新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极大关注,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创下当年最高收视率。柯云路还广泛涉猎众多学科和领域,其作品在各阶层均拥有众多的读者。

前不久,惊闻著名播音员罗京因淋巴癌逝世,十分叹惋。“过劳死”这个我们不愿意提及的字眼,不得不再次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面对!

几年前,我喜爱的演员傅彪因病去世。说起他的离去,差不多的舆论是:他纯粹是累的,第一次手术后就该好好歇着,不能再玩命出场。还有人说,傅彪拍了那么多戏,按说挣的钱不算少了,再拼命不值。有人便解释,他也不光为挣钱,是因为热爱艺术。但生命只有一次,即使为了更大成就,也不值得贴上命干。

现在的人们为什么很难做到爱护自己?明明命是自己的,为什么都忘了?这就不得不研究一下我们手中驱赶自己的那根鞭子了。每个人都不由自主鞭策自己,因为社会的竞争在督促你。在老百姓看来,傅彪成了明星,可以悠着点了。殊不知,他和所有人一样,比下有余了,但还可能比上不足。他眼里一定还有比他更有成就的艺人。一个人总往高处比,内心就有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其实全社会大小人物都如此,人人都处在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的状态中。中国时下处在发展中,人们怀着发财的梦想,相互攀比十分刺激。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领域,不管是多么成功的人,都有比上不足之处。一个领域内顶级成功的人,还会因更顶级人物的成功而不平衡。在目前的文化背景下,许多人宁肯透支生命,都不愿在活得不如别人的相对贫困中难受。

这些年我陆续出过几本有关心理健康的书,谈怎样消除焦虑症状,也谈怎样有效地在职场减压。不少朋友来信,告诉我读了这些书有怎样的感想,按照我书中的方法去做,使生活、工作的状态得以改善,这是令人欣慰的。

但也有朋友提出相反的看法:“对于你的减压提议,不会有多少人接受的。因为时下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就是能挣很多钱。而中国有句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想赚钱,就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拼尽体力。这能不损害健康吗?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还有央视十套节目中介绍过的许多‘大家’,他们就不会英年早逝,不会过劳死。因为他们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全神贯注搞科研,一门心思做学问,乐此不疲,乐而忘忧。”这位朋友认为心情舒畅地劳动,心甘情愿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干也不会累死人。可怕的是为了钱或者权去拼命,不累死才怪呢!

首先我想说,这位朋友提到的“大家”并非不带任何目的,他们事业的成功,就是最大的目的,而社会对他们的承认,亦是对这些“大家”最大的回报。当然,这位朋友的观点有一些道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确有“乐此不疲”的一面,但任何真理超过限度都可能成为谬误。

几年前,著名画家陈逸飞离世,天才英年早逝,社会自然一片叹惜。陈逸飞是累死在自己投资的片场上的,我想,他也不仅仅是出于挣钱的目的才来拍片,他有自己的追求,他希望在电影领域也能实现自我。实在说,对于画家陈逸飞,后人对他成就的评价不会因为多了一部《理发师》而提高多少,也不会因为这部片子中途遭遇挫折而降低一些。在他去世不久的几次拍卖活动中,陈逸飞的生前画作一一拍出了高价。只可惜,他再不能享受自己才华的成果。

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人活在世上都会有欲望,都会有追求,这并不错。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活得智慧就是随时能清醒地把握自己力量的限度,在“力不从心”的时候清醒,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古代有一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现代有一名句“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一个人,如果目的明确、方法正确,那么,活40岁与活80岁能做的事显然大有不同。对于一个拼命劳作的人来说,当他以自己身家性命作拼搏倒下时,可能比同龄人多一点成就。但如果换一种活法,善于减压地工作,善于量力而行地工作,那多出来的40年,不知能干多少事呢!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心理健康,且认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样重要。甚至认为,由于相应的知识在大众中普及率相当低,许多人对心理疾病没有认识,其结果是造成许多人,尤其是中年人患上了“心理癌症”,而它对现代人的伤害更大,许多悲剧由此产生。所以,即使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即使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要有一个“度”。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加强对这一领域社会文明的建设。

上一篇:经济学家茅于轼:再活60年陪妻享受黄金时代 下一篇:三少年,三家人为25万闹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