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萧平的画

时间:2022-10-10 08:27:24

文人画给予中国艺术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一种被全民接受且世代相传的艺术程式,它的巨大影响的直接成果就是造就了现代众多的画家。

这是一个画家麇集的时代。尽管现代科技的发达,可能也难统计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少画家。曾听得画家亚明说过:新街口(南京)一扁担打下去,看样子10个人中间有9个是画家。也有人说:王府井(北京)倒了一面墙,砸了10个人中间有9个是画家。这都是夸张地说明时下的画家之多,有点糟蹋画家。毫无疑问,这里面也无意中嘲弄了那些“伪画家”。但是作为画家跻身其中,个中的滋味如何,各人想必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但不管怎样,作为画界中人,不可能因此而逃遁。实际上,画家作为一种职业,细想已无处可逃,现实生活中可以到处见到作家、歌星、演员、电视主持人,甚至是官员,逃到书画中潇洒地作为一番,办展览、出画册、搞活动,却很少见到画家跳到其它圈子里,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

何以造成这样的窘况?惟一的解释就是作书画家容易。君不见,凡是能写字的就是书法家,敢在宣纸上涂抹的就是画家――这是各种媒体给予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

过去我们谈到对画家的要求时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虽然不怎么提这句老话了,但是作为画家总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样的要求现在看来也并不过分。当然人们不可能象评职称那样考试,也不可能象提干那样提出几条标准。

最近读到南京画家萧平的一批近作,引发了我上述的思考。

萧平的履历并不复杂。1963年毕业于江苏国画院,此后近20年在南京博物院从事书画鉴定工作。1981年调江苏国画院以后,除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以外,并没有现在“流行”的获奖的记录。有“戈父”、“平之”二别号。

萧平若即若离于江苏画坛之外,他并不看重或谋求在美术界的官阶位置,但在无形中又对江苏画坛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萧平以书画鉴定而处身立世。在古书画鉴定领域,萧平由于得到了徐邦达的厚爱和指授,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其主要编著有《龚贤研究》、《倪云林研究》。萧平作为学画出身,尽管在10余年的时间内没有在画界抛头露面,但是这10余年的时间里他遍览江苏境内及周边地区公私收藏的古代书画,对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70年代末期,他复出画坛,参与了南京的“未名画展”(当时的“未名”者,如今在江苏的画坛都已是“大腕”级的人物),此后又以画获得了社会的认知。

众所周知,书画鉴定者,除了多看原作,还必须熟读一些著录和史书,这是两项基本功。萧平此功不浅,并且不断地透露到他的创作之中。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的中后期,萧平以水墨画山水、花鸟、人物、题材多样,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所学、所长。一方面他以生活中的感受画《秋雨栖霞》、《农家三月》、《梅花山印象》以及自己的《爱莲居之一角》和《女儿》;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的题材画古人诗意,甚至为心中的古贤造像。在表现形式上他以书入画,精心营造现代文人画的气韵。这一时期的萧平作品集中反映在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萧平书画集》之中,显然在一种多样化的画貌中很难概括他自己的个人风格,他在传统的道路上攀登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峰巅。

80年代后期,一种时代的风气为萧平的艺术创作引发了新的契机,尽管“目不识丁”者也打着“新文人画”的旗号,可是萧平却实实在在地消化和享受着前10余年关于文人画知识的积累。看画、读史的心得融汇于傅抱石、亚明为他铺设的创作根基之中。他以黄鹤山樵的旷世名作《秋山图》为参照,创作于《霜染枫林十月初》,画中渴笔解索皴法所表现的郁茂苍茫的景致,成为他一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以古人笔墨写胸中丘壑,而泽以文人气韵,开始形成自我的风格。《湖滨秋艳》(1990年)融合元明山水画的构图模式,笔墨上则以沈、文的规范结合石涛、石溪的表现。而《秋山佳色》(1993年)同以黄鹤山樵的结体方式贯穿于龚半千的渲染之中,体现了他在龚贤研究方面的具体成果。显然他是想凭借一般画家所无法比拟的10余年的书画鉴定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基础,力图走“四王”中王石谷的“集大成”的道路。他看到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但是他的画并没有因此而“古趣盎然”或“老气横秋”。

萧平的画一直显示出的是一种清新的风格。这可以归结到他早期的训练和自身艺术特质这两方面:50、60年代之间,江苏国画院在傅抱石的带领下开创了江苏国画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的创作方法,其时萧平正是学习阶段,这对萧平艺术基础的训练和后来的创作都产生了“自胎性带来”的根本性影响,因此萧平一直注意表现生活的情感。他反复画春天的梅花岭、秋日的栖霞山,都是他最为熟悉的现实和赖以寄托的情怀。而他的艺术特质方面,尽管崇尚和追求元人的气韵,但表现出的却是明代的笔墨风格框架。书法中虽然取法汉隶、孙氏书谱和黄庭坚,可是表露出的依然是明代的气韵;绘画用墨则多从青藤、石溪、石涛和龚贤入手,设色则以黄公望的浅绛法为主,所以其画以自然的景致而辅以润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必然凸现出的是一种清新的风格。

显然,基于萧平的人生经历和学养,他和江苏画坛上的其他画家拉开了距离。他没有职业画家那样的呆板和麻木,也没有文人闲暇之余的随意和轻率。他秉性清高,清鉴赏而善书画。

看萧平的画,能够了解一个画家应有的学养和艺术功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管有着不同的结果,而艺术也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但作为画家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萧平

别署平之、戈父、爱莲居主人。1942年12月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江苏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十九年,1981年调江苏省国画院。擅书法、国画、鉴定、史论。作品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1983年以来,多次应邀赴美国及亚洲各地讲学、考察。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十四次,作品被国内外十多家博物馆收藏。出版书画集六种、研究专著十部。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兼任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龚贤纪念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书画室副主任。

上一篇:汉.白玉舞人阿思 下一篇:石涛墨竹刍议及《墨竹图轴》真伪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