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时间:2022-10-10 07:57:42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摘要:为了对高校知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高校知识的增值。本文结合知识供应链特点分析了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进而分析高校知识供应链,得出高校内部知识转移模型和高校外部知识转移模型,并分析了各层次间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 高校 知识转移

1.知识供应链

1.1知识供应链的概念

知识供应链的思想是从供应链中引申而来的。人们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供应链思想应用到知识转移中,强调降低成本的同时,更突出知识转移的价值增值,最终形成知识供应链。因此,知识供应链是供应链的扩展与延伸。

知识供应链(Knowledge Supply Chain,KSC)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Next GenerationManufacturing Project, NGMP)于1995年首先提出,随后JavLee在《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中进一步阐述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

在国内,知识供应链最早是由教授提出的,他从产学研的角度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各自知识优势加以集成和系统化,为企业提供能提高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和方法。随后,国内其他学者也陆续提出了不同的关于知识供应链的定义,蔡翔等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围绕某一核心主体,以满足上下游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将知识的供应者、创新者、使用者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常荔等将知识链界定为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供应链界定为围绕某一主体,通过知识流在知识的供应者、创新者、使用者之间的转移与扩散,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节结构模式。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首先,知识供应链呈现链节结构,通过知识转移将不同主体连接起来;其次,知识供应链是以知识的流动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创新;最后,知识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知识的优化与价值增值。

1.2知识供应链的特征

知识供应链是抽象的、动态的和复杂的,它能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不断增值。

(1)动态性。知识供应链的各节点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其知识管理战略,并且,随着知识转移的不断推进,其自身的知识的层次和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

(2)复杂性。知识供应链往往都由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有的是科研机构,有的是高校,有的是企业。节点组织在作为知识的接受主体的同时又可能成为另一主体的知识发送主体。随着知识网链的不断发展,节点组织之间的跨度不断增大,因此知识供应链的结构较为复杂。

(3)学习性。知识供应链中的节点组织的知识需求是知识转移的动力源。知识供应链上每一个成员都能从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去学习知识,拓展知识空间,促进知识的交流、积累与共享,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

(4)价值增值性。知识供应链是以知识为中心,不仅强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同时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价值,来降低产品中物化劳动的比例,提高新增知识价值的分量。链中的各节点将从外部知识中获取有价值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机整合,产生出新的知识,既实现资产的价值增值,又促进了知识的发展。随着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知识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保持了知识供应链的连续性与增值性。

1.3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体现的是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而知识供应链不仅体现信息流,更强调的是知识流。因此,我们可以从知识流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供应的循环演化过程。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知识积累、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这些阶段的共同特点是下一个阶段的知识是在上一个阶段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演化。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供应链模型

在知识积累阶段,通过组织内部已有知识以及外部知识资源的积累,搭建知识协同创新的平台,为知识转移营造良好的背景,并为下面的知识创新奠定基础;在知识创新阶段,通过知识的共享和吸收,同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加以整合,将新知识应用到生产经营中,实现知识的商品化转变,从而体现知识的商业价值,这是知识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着知识的价值增值;在知识扩散阶段,知识商品化后的产品,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知识的经济化进程,使得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增值,进而也带动其知识的增值,最终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这一阶段是知识增值的原动力和现实基础。这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

2.高校知识供应链

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它是生产新知识新理论的沃土和温床。高校知识供应链是指围绕高校教学、科研等知识创新活动而产生的知识获取、选择、加工、共享以及输出的链式结构,是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活动。高校知识供应链的特征如下:

(1)学科交叉性。高校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的组织,这种多学科、综合性使其知识供应链形成交叉频繁的特点。

(2)较好的延续性。教学和科研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着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开拓精神,因此知识供应链必须保持较好的延续性和拓展性。

(3)结果的不对称性。在基础科学领域,知识供应链产生的成果更多是向科研和教学的再循环,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应用科学领域,知识创新成果更多是向社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扩散性。由于高校人才教育的特性,知识供应链的成果以及其运行体制会随着人才走向社会而形成“知识基因”的携带和扩散。

3.高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现阶段的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与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校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转移以来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在校外有高校与企业合作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及高校师生直接参与社会服务两种方面。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体、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转移的主体。及时、迅速、经济和有效地将创新系统内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从其生产者和供给者一方转移至其需求者和应用者一方,是系统域内有关企业、高校功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完成三大职能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知识转移,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内部知识转移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育过程主要聚焦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转移,期间也伴随着一定的教师之间的知识转移、学生之间的知识转移及学生知识向教师知识的转移,转移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科研过程主要指教师之间、教师带领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知识转移主要的是高校的创新知识向其他组织和社会的转移。社会服务活动是师生直接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将教育和科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即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知识同时向社会服务活动转化。仔细探究高校的三大职能会发现,它们实质上都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的实现过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高校与外部知识转移图

高校的三大职能之间不但存在着知识的转移,而且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学校知识向社会的转移。同时高校也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组织,社会知识也不断地向高校转移。因此高校围绕三大职能在其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展开知识转移。

3.1知识转移层次:

从知识来源的角度看,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来自高校内部的知识转移,如科研部门、教学部门、人事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对知识的共享、创造、转移和学习。这个层次是组织知识转移的微观层次。另一层是组织与外部的知识转移,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或国家间组织的知识转移,这属于组织知识转移的宏观层次。

3.2层次间关系:

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次的知识转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互动的。

(1)宏观层次的知识转移一般要通过微观的知识转移,才能影响高校的知识存量。微观转移过程都是高校内部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通过微观的知识转移,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才转化为高校实际可用的知识,并存储于高校教职员工的头脑隐性知识)、各种文件、图纸和资料中(显性知识),或者物化在高校科研的产品里,从而增加高校的知识存量。

(2)有时微观层次的知识转移要通过宏观层次的知识转移才能使高校获得利益。比如高校人员编制的产品说明书、用户手册等,必须让客户理解、学会,通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编制产品说明书的过程)和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教师向学生讲课的过程)过程,提升高校服务水平。再如高校的专有技术,高校内部必须按照专利局的要求,对这项技术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加工和编写,再进行专利中请,才可能获得专利,享受相应的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否则,这项技术只能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高校的商标和著作也是如此,需通过高校内部的知识转移再到外部知识转移,才能使知识变为有价值的高校资产。

(3)两个层次的知识转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高校知识转移研究,不能仅限于某一个方面。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研究知识转移,如果仅仅把高校视为知识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知识只在节点之间流进流出,而漠视高校内部的知识转移;或者只注重高校内部的问题却忽略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忽视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供应链上各创新主体、各要素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将不可能真正解决好知识转移问题。目前创新系统的知识供应链已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各创新主体均处于这样一个网络之中,因此必须关注知识在各个创新机构和要素之间的转移。

参考文献:

[1]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

[2]王晰巍,靖继鹏,霍明魁.知识供应链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7

[3]姚卫新.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模型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9.4

[4]李作化.知识供应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

[5]吴洁.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王昀(1981- ),女,陕西西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上一篇:我国的舆论监督现状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保险市场的诚信缺失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