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融合的知识生态模型研究

时间:2022-08-15 08:05:24

基于知识融合的知识生态模型研究

摘要:文章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战略变革中所采用的创新模式均为基于知识融合的创新,具体又可分为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后在阐释融合创新视角下知识创造的生态过程基础上,分析了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不同创新情境下知识创造过程在知识准备、生发、扩散三个阶段的异同,构建了各路径下的知识生态模型。

关键词:知识融合;知识生态;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 引言

党的十以来,中央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多次强调该战略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总理在此大背景下也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创新热潮正在形成。这样的热潮促使所有企业必须思考怎样从传统企业迈向创新型企业,而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方式实现战略转型。

在转型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今大部分国内企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融合创新方式而非原始创新方式达成的。简单来说,融合创新就是企业通过“借力”的方式对已有的原理、方法、技术等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创新。而融合创新在现实中又表现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具有差异化的形式。前者是企业对已有原理、方法、技术等直接进行有机组合,产生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创新的过程。后者是企业在引进市场上较为成熟已形成体系的原理、方法、技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局部改造,以实现在产品、工艺等局部环节的创新,这样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较弱,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现实情况下的可行选择。

上述具有差异化的融合创新方式,在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上均体现为知识融合,而知识融合的全过程均包含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等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知识融合情境下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演变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类生物性,在不同的创新差异化情境下,知识融合方式在各阶段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而各阶段的有机融合又形成了该种创新方式下特有的知识创造过程,最终体现为不同的知识生态模型。 二、 知识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知识融合,理论界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国外关于知识融合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定义认为知识融合是从许多分散式网络资源中搜寻、获取有关知识并转换为统一知识,为解决具体领域问题构造有效知识资源;另一种定义认为知识融合是一种服务,该服务对分散信息源的不同信息进行转换、集成和合并生成新的集成知识,同时管理相关信息和技术,所以知识融合最终结果是产生新知识。

国内对知识融合的看法基本沿袭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但多数是在信息论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研究,如基于知识融合技术进行产品设计研究,基于知识融合进行大数据时代知识服务,只有少数文献以知识融合视角研究创新,研究侧重点为多群体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关联问题,如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融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机理等。

本文并非单纯探讨知识融合内在机理,也不是纯粹研究现有的知识主体怎样在创新中实现知识融合,而是将研究的侧重点聚焦于采用知识融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的不同情境下,在知识创造全过程中各自体现出何种不同的类生物特性。因此,本文的知识融合主要从知识创造的角度探讨知识怎样由环境中的外部知识内化为组织内部知识,以形成企业程度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全过程。 三、 融合创新下知识创造的生态过程

本文将融合创新中知识创造理解为一个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两方面含义:一是无论采取集成创新抑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其知识融合过程均要比原始创新更依赖于组织外部环境,需要从组织外部环境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后期加工创造活动;二是在形成组织知识进程中都需要经历知识由碎片到整体、由割裂到完善的全过程,此过程与生物成长经历极为类似,是组织作为一个类生物体时组织思维的形成过程,此过程也关系到企业最终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从知识创造的具体过程来看,在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三个具体阶段上此生态过程均表现出对应的特点。在知识准备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组织与内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此过程是通过知识载体即企业员工完成的,他们从组织内外部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资源,为进行知识创造积累现有的知识,形成知识创造基本灵感。知识准备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还是碎片化的,并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在知识生发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为灵感具象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经由知识载体对知识创造基本灵感进行组合加工,将其整合成为知识载体所特有的个体知识。知识生发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已经由碎片知识升华为具有组织内部特定个体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但该知识还没有形成组织思维,不能为组织形成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在知识扩散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个体知识进一步升华为组织知识的过程。此过程需要作为知识载体的企业员工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传递得以实现,而知识传递则需要借助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场所完成,在知识交流场所中个体知识经过多次交流、共享、互动重构等形式,最终形成组织知识。知识扩散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已经由内部特定个体才掌握的知识上升为具有整体组织共有知识产权的知识,这种知识形态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所必然要求的形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将产生关键的影响。 四、 融合创新差异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

需要指出,知识创造生态过程的三个阶段,知识融合的具体进程体现的知识创造路径,会随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产生明显区别,将在下文分别论述。

1. 知识准备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在知识准备阶段,企业内部知识载体无论是进行知识集成创新抑或是消化吸收再创新,都不必像原始创新那样,依靠知识载体本身长期知识积淀,在无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知识创造的基本灵感,而是均可利用现有知识衍生出创造的基本灵感。故此,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产生上述灵感即知识孢子的时候,对外部知识场的依赖均比较强。这种依赖对集成创新而言,主要体现在直接从企业外部引入现存的知识,而且企业内部知识载体对这些知识了解比较系统,对如何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再创造已有一定成形思路,故此这些知识可以比较容易成为形成知识孢子的依据。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从企业外部引入的现有知识往往由于企业内部知识载体对这些知识缺乏透彻理解,而不能直接成为知识载体产生知识孢子的依据,故此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再创造活动,需要经历比集成创新更复杂的后续加工活动。

对内部知识场而言,集成创新对其依赖程度往往弱于原始创新,知识载体在产生知识孢子的时候,只需具有适度的内部知识,知道如何利用引入的外部知识进行后期加工即可,而无需经过内部知识的长期积淀。对消化吸收再创新而言,由于企业内部对引入的外部知识开始时缺乏了解,甚至不知如何对其进行后期利用,导致该种创新情境下知识孢子的产生对内部知识场的依赖极弱,甚至出现完全不依赖内部知识场的情况。

2. 知识生发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由于知识孢子表现为分散的知识片断,这种片断对企业来说是割裂的,无法由企业直接加以利用,因此在知识生发阶段知识载体必须先通过某种形式对上述分散的知识片断进行加工,使知识载体形成可供下一阶段进行群体互动交流的系统化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无论是在集成创新还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式下,本阶段进行的知识加工都与原始创新有明显不同,即加工并非采取像原始创新情况下的通过顿悟知识而发生突变的形态进行,而采取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实质,只是把分散的原有知识片断通过有序方式进行组合,生成结构上与原有知识有所差别的新型知识体系。因为该种知识体系与形成知识孢子的知识场中的信息并非如同原创知识体系一样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如果把原始创新下在此阶段形成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称为个体原生知识菌株,则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由原有知识场信息延伸产生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就可称为个体衍生知识菌株。而生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的知识加工方式可称为聚合,其结果是形成企业中带有各个知识载体明显个体特征的衍生性知识体系。

有所差别的是,在集成创新情境下,知识载体对如何利用由外部知识场引入的知识比较了解,因此可采取对外部引入的知识直接聚合的方式进行加工。但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情境下,知识载体缺乏对外部知识场直接引入知识的系统了解,起初并不知道如何对它们加以有效利用,所以在对外部引入知识进行聚合前,必须首先对引入的知识片断加以分析,分析后形成对这些片断的系统感悟,并知道如何对它们加以整理,可将上述过程称为消化。故此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知识生发阶段采取的是先消化再聚合的知识加工方式来形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

3. 知识扩散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在知识扩散阶段,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创新情境下的知识载体在形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后,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某种中介平台与其他知识载体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外化,是知识载体的个体知识为组织成员共同了解的过程。而交流的中介平台用专业术语表征,可以称为知识交流吧,在企业中可以体现为集体研讨会、学习手册等具体形式。经过多次交流,各个知识载体对原有的个体衍生知识持续进行互动重构并在不同载体间进行反馈以形成组织知识。

集成创新情境下上述个体知识互动重构与反馈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将不同个体衍生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其整合过程相对于原始创新来说,思想碰撞程度会显得稍微和缓,这是由于集成创新中个体衍生知识均与现有知识关系密切,因此无需像原始创新那样必须经过思维激烈碰撞才能产生原创性组织知识。我们将这种系统整合的过程称为塑形,塑形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组织内部公认的有形化集成成果,例如集成化产品、工艺等。如果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此阶段发生的是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经过多次塑形过程后,通过杂交改良最终扩散升华为组织衍生知识菌群。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鉴于这种创新方式强烈依赖于既存知识,经常体现出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管理局部环节创新的特点,故个体知识互动重构与反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体间局部创新思想的传递,让组织其他成员在局部创新观点上产生共识,不用体现如原始创新般的思维激烈碰撞或如集成创新般的思维系统整合过程。因此,这种创新形式下发生的互动重构与反馈过程可称为渗透。多次渗透的最终结果使知识载体的个体知识趋于同化,形成组织衍生知识体系,可表现为产品、工艺等局部环节的创新。如果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此阶段发生的是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经过渗透过程后,通过复制转录,最终扩散升华为组织衍生知识菌群。

4. 两种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综上所述,可把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不同情境下,基于知识融合的知识创造过程在三个阶段体现出的不同生态过程,各自归结为如图1、图2所示的两种不同创新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由这两个知识生态模型可知,它们的知识创造过程都体现出从外部知识场引入知识后知识形态在组织内部完整的变化过程,不管此过程中经历的衍变具体表现形式如何不同,最终组织外部知识都成功融入组织内部,并成为以某种形式展现的组织内部知识,表现为带有组织自身明显特征的创新能力,最终构成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五、 结论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知识融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的大背景下,上述知识生态模型的提出对我们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方面,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即使都是采用知识融合方式进行创新,但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知识创造的各阶段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之处,企业如何选择关键要看自身实力,实力较弱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比进行集成创新可行性更大。另一方面,从模型中也可看出,在具体知识创造过程中,内外部知识场、知识载体、知识加工方式、知识交流吧、知识外化方式等因素会对最终形成组织知识共同发挥作用,最后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低要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对我们发现提升企业融合创新效果的路径提供了思考的多个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和金生,熊德勇.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4-58.

[2] Preece A D,Hui K Y,Gray W A,et al.The KRAFT Architecture for Knowledge 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0,(2-3):113-120.

[3] 李力,熊炬成.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122-126.

上一篇:保障房大规模建设背景下的政府问责机制建设研... 下一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贷款环境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