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2-10-10 07:34:41

枣庄市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关键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从枣庄市农民增收的现状为例,对枣庄市农民收入以及制约枣庄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以此希望能对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枣庄市;农民增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枣庄市是一个农业市,农业人口占全市绝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鲁南一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紧迫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枣庄市农民收入现状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苏鲁豫皖4省交汇处,是中国南部地区进入山东以北地区的第一门户,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誉,现有人口394万,总面积4563km2。枣庄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是国家商品粮基地[1]。2012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突破9000元大关,人均达到9606元,比去年增加了12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枣庄市农民收入近5a来一直保持增长。2008年保持2位数的增长率,但是2009年回落到1位数的增长,自2010年开始都保持2位数的增长,在2011年更是高达18.2%。增长速度更是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速度。但是2012年又回落到14.4%,增长率有所降低(见表1)。

据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7月份统计月报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枣庄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4元,增长13.5%。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329元,增长17%,来自第一产业收入846元,增长5.9%;在非农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39元,增长9.8%,财产性收入18元,增长7.7%,转移性收入158元,增长21.7%。数据说明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枣庄市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其所占比重逐渐缩小,随着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占据主要地位,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很小[2]。统计分析认为,要改善枣庄市农民收入的状况,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必须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为着眼点。农民收入能否又好又快实现质和量两方面的均衡增长,既受到第一产业,也受到非农产业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影响[3]。

2 枣庄市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枣庄市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达到9606元,比去年增加了12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从构成上看呈现出“三增一降”的特点:家庭经营性收入4060元,增长11.6%;工资性收入5032元,增长17.3%;转移性收入439元,增长12.0%;财产性收入75元,下降5.1%。虽然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弱质性

枣庄市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还是“靠天吃饭”的局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还存在着差距。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目前的农业与现代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他产业控制着农业产前和产后的部分,而附加值很低的产中部分则由农民承担,加剧了农民增收困难[4]。

2.2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枣庄市农户多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这些都造成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制约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同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真正为农民利益服务的专业化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这些都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2.3 农民素质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

农村居民中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小,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没受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不能够准确的领悟各种方针政策,也难以真正享受各项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好处。农民素质水平低下,制约着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农村存在大量不能够及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2.4 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生产条件差

随着近年来财政等资金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枣庄市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在2012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重大干旱,麦田最大受旱面积达到130266.67hm2;2013年夏播期间,又遭遇干旱天气,对玉米、花生等作物的播种造成较大影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式农业,其应对风险能力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农民增收依然任重道远。

2.5 市场信息滞后,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比2005年增长了15.7 %。但农资价格不断上涨,2013年上半年农资价格上涨8.3%,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1.7%,饲料上涨7.1%,农用机油上涨6.3%,农用种子上涨7.9%。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尽管政府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但是依然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由于市场信息机制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的掌握市场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难以控制市场,农产品处于劣势,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高起点上保持种粮稳定增产增收的难度较大。

2.6 农民负担重,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各方面的风险

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的问题,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并作为一项制度广泛普及。使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医疗服务的价格过高,医疗补偿的水平不足,养老保险金发放金额仍然偏低,农村居民的负担和后顾之忧的压力依然较重,这些问题让农民增收存在很大阻力。

2.7 城镇化进程缓慢,企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弱,农村居民就业水平差

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非农产业收入的多少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民收入的高低。枣庄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与工业化不相适应,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收效甚微[5]。同时由于受到2008~2012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收益甚微,很多企业甚至破产倒闭,不得不裁员,而技能很低的农民工是首当其冲。大量的农民工处于裁员或被裁员的边缘,其就业前景惨淡[6]。

3 促进枣庄市农民增收的措施

通过对枣庄市农民增收进行的相关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枣庄市农民增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3.1 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的产品结构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果、畜、菜”优势产业。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改革原来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于农民,保证农民切实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龙头企业[7]。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等方式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延长农业生产链,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使农民从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3.2 推进农民专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的,大力发展专业服务组织。2012年,全市新认定107家市级改革试点合作社。目前,全市已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782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03家,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达到843家,规模经营土地30066.67hm2,利用农地抵押贷款3.93亿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9473.33hm2,收到了抓改革、增活力、促发展的良好效果。

3.3 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积极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签订合同,定向培训;搞好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一点专业技能知识,为分工转岗创造条件,提高就业的多面手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收入的多少与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农产品数量的多少是决定收入多少的基础。针对近年来我市遭遇旱情的现实,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减灾抗灾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物资基础。

3.5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网络和信息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网络和信息机制,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合作社定期不定期地向农村居民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服务,让农村居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种养效益和增加收入,不因市场信息闭塞或滞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8]。

3.6 利用好各种惠民政策,帮助农民增收

加大扶植帮助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力度,使贫困人群尽快脱贫致富;政府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补贴,尽可能地抑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让农资价格的增长与农产品出售价格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真正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食种植补贴水平,扩大其补贴范围,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力度,尽量抑制医药价格过快上涨,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发放金额;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住宿、子女上学、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等实际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7 以乡镇驻地为依托,以农村二、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借助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载体,加快乡镇驻地城市化建设,向周边农村伸延,扩大城镇面积,发挥其辐射作用,吸纳更多的有条件的农村二、三产业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等非农产业收入,从而达到扩张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综合实力,真正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含金量,促进农民增收向农业增收和非农产业增收并重转变[9]。

4 结语

总之,在新型社会转型时期,枣庄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幸福新枣庄”目标的实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 建设进程,最重要的还是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促进其他各项工程的实现。农民增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韩光辉.制约滨州市三河湖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农业,2013(8).

[2] 程立兵.从桐城市农民收入情况看农民增收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3.

[3] 王一群.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新农村建设,2011.

[4] 叶春涛.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及政策[J].祖国,2013(2).

[5] 付琳茹,潘爱芹.从收入构成的角度论山东农民增收的途径[J].现代农业,2013.

[6] 任莹莹.“三农”政策下农民增收问题浅析-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

[7] 焦国栋.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前沿,2010(24).

[8] 高尚.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渭南政报,2012-11-26.

[9] 曾莉莉.温泉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10).

作者简介:彭绪梅(1979-),女,汉族 山东临沂,大连海洋大学,博士,副教授,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马玉(1989-),女,汉族 ,山东枣庄,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气象观测站的防雷技术 下一篇:实施农村三资清理规范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