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荟萃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2-09-12 06:39:30

百工荟萃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对象、表现形式做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也界定为五类:一是传统口头传说,即相关的表述语言,包括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谣谚等,及其相关的有重要价值的濒危的语言;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舞蹈等;三是传统工艺,主要包括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和传统生产和制作技艺等;四是民俗、节庆、礼仪等文化,主要包括反映某一民族和区域习俗的礼仪、节日、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五是集中表现、体现和展示某种特定文化传统的区域、场所、空间。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枣庄市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枣庄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枣庄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于2006年4月份成立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和保护中心,并在各区(市)分别成立了区(市)分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领下,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11年10月,枣庄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838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67项。其中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两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徐佩小鼓和洛房泥塑等19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确立市级项目三批共122项;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确立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跋 认真开展非遗的普查及建档工作 为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枣庄市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在普查过程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库,征集非遗实物600余件,书籍200余册,编制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汇编(枣庄卷)一套,并出版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 建立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及传承机制 按照[2005]18号文件关于“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要求,枣庄市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与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衔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并报省政府备案,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认定。枣庄市自2007年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起,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效地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枣庄市对列入市级、县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承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进一步加强非遗的研究、保护及传播 枣庄市积极组织全市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分类,制订和落实保护方案。以“鲁班传说”为例, “鲁班传说”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其中以滕州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年来,滕州市高度重视鲁班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市里成立了鲁班研究领导小组,开通了“中国鲁班研究网站”,成立了滕州市鲁班研究会,建设了鲁班功德堂,复原了鲁班造磨处、鲁班堤、鲁班桥、鲁班工匠营等历史遗迹,排演了大型历史剧《墨子与鲁班》,出版发行了《鲁班的传说》一书,为进一步弘扬“百工圣祖”鲁班的创新精神,挖掘和传承鲁班文化,建立了鲁班纪念馆。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范围覆盖面广,这既体现了枣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非遗”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枣庄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枣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信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媒体的广泛宣传、学者和民众的积极参与下,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焕发出更大的青春与活力。

(中央民族大学李游)

上一篇:古城 在一砖一瓦中焕发生机 下一篇:按耐不住的美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