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巧设练笔

时间:2022-10-10 07:27:55

摘 要: 文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特点,依托教材优势,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善于挖掘文本资源,适时进行练笔训练。让学生通过在“词语意象”、“模仿迁移”、“情感喷发”、“插图生发”、“角色转换”、“留白着墨”、“结尾续写”处设练,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 练笔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胜枚举。作者在创作时,对于文章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都细细推敲,反复斟酌。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教师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写作抓“典型”、挖“泉眼”、触“心动”、促“手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读写双赢。

一、词语意象妙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现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写的过程才比较轻松。”教学时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咏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生甲: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乙: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语文世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坎坷”一词的练笔,王老师以“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为诱导,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让学生对词语产生“物与神游”的对接,情发于衷,赋予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心灵的生活的体验。

二、模仿迁移竞芳菲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我们应以此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或掌握句式,或巩固修辞,或感受语言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仿写”从形式上,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而在内容上应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从而达到“纳新”之效果。

1.巧仿句,文心飞扬润心扉。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句,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让学生以教材为启发原型,仿其构思,摹其技巧,学其语言,把已有的经验“重组”、“转换”,活用他人的写法,用来构思自己的文章,逐步“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可让学生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围绕总起句写几个排比句来写一处景物;教学《匆匆》一文时,文中有个排比句式写出了时间流逝快的特点,读起来富有个性,我就要求学生仿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洗菜的时候,日子从我洗菜的手指缝中无声溜走;爬山的时候,日子从两只脚底之下悄悄溜走;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沙沙”的写字声中溜走。

2.妙模段,内化语言拓视野。

读写结合,在重视词的运用、句的模仿的同时,还要从段着眼。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可模仿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来写一段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翠鸟》第一段是关于翠鸟外形描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读写训练绝妙结合点。全段围绕“鲜艳”这个中心词,先总写,再从头部、背部、腹部一一描写。从结构上看,是一个总分段式;从叙述顺序上看,是从头―背―腹,从前到后展开;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比喻的写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理解了这个片段后,再布置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小动物,用总分段式写一个片段。学生通过学习迁移,能逐渐习得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像这样,以课文经典句、段为练笔的“切入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而且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思维,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教师经常做有心的“栽花者”,日积月累,学生习作就会“姹紫嫣红竞芳菲”。

三、插图生发更增色

课文插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有直观理解、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多重功能,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材料。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所描绘的内容课文中已作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却只是一笔带过,有很大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我们可以以图为切入口,化画为话,把静态无声的画通过想像这一翅膀,化成生动而又灵性的精彩片断。

《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画面上景色迷人,人物生动,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情景,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孩子们有童话的底色,有童年的共鸣,因此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燕子专列》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贝蒂在皑皑白雪间寻找冻僵的小燕子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天下来,她一个人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这句话作了描写。学习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当时的天气、环境,贝蒂发现小燕子时的神态、捧起燕子时的系列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绘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贝蒂对燕子的关爱,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角色转换巧移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植根于文本,想象于文外,既有利于引发学生写作兴趣,又可活化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新型玻璃》,于永正老师让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作用进行自我介绍。这一情境的创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文本语言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迸射出个性光芒。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不遗余力地为你效劳。”学习了《索溪峪的“野”》、《美丽的小兴安岭》、《九寨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学习了古诗,可以让学生改写。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这鲜活灵动的语言,源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与文本中“吸纳”的语言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绝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

五、情景喷发燃激情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此时,“趁热打铁”,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这种情感稍纵即逝,一旦动笔记下,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紧扣“致谢”,我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弦:“在温暖的车厢中,假如你是一只燕子,会怎样致谢?来年你又会怎样做呢?”

由于有浓郁的教学氛围作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此情此景的感悟,学生再也按捺不住:“列车缓缓启动了,我在温暖的车厢里叫个不停,望着周围的同伴,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不尽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朋友们,是你们在冰天雪地中,顶风冒雪,寻找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是你们用温暖的双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谢谢,充满爱心的人们!再见了,亲爱的朋友!再见了,温馨的城市!来年,我们又会相会在春暖花开时!”

就这样,捕捉情感的喷发点,及时练笔,将情感积淀下来。这样的习作,既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又训练了习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

六、空白着墨闹春意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各种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形成一个个磁场,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如神话故事《开天地》,课文第四段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描写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最后是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想想的身体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席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不已。有一位学生如是描述:的头发,变成片片茂密的森林;他的眼泪,变成条条磅礴的瀑布;他的鼻子,变成巍巍群山;他的牙齿,变成颗颗璀璨的星星。这样的补白,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在教学时,我依据这段文字给学生播放一组音响,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通过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甲:我看见小扬科蜷缩在院子中,就像一只被捉的小鸟,周围人们肆意咒骂,连小狗也对他狂吠不停。

生乙: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他遍体鳞伤,哀号不已。

此时,无需老师多讲,学生既深刻体会到小扬科的悲惨遭遇,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七、结尾续写奇接木

“言虽尽,意未穷”,不少课文的结尾会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给学生一个想象与创新的空间,捕捉情感蓄积点,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完全迸发,表达的欲望完全点燃,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看到孩子的“编剧”才能。

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后,让学生续写下文,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个性化创作。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水汩汩地向上涌,干裂的土地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水份,面庞又变得很滋润;大树爷爷咕咚咕咚地喝着水,挺直了身子。一阵风吹过,花儿露出甜甜的笑脸,翩翩起舞;树爷爷发出爽朗的笑声;大地又披上绿色霓裳,重新恢复生机盎然的景象……”

如《坐井观天》一文,井底之蛙最后是否听从小鸟劝告跳出井口?跳出后,它又会看见什么?学生们个个思维活跃,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倾吐。经过片刻的写作,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上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只要我们巧用文本、活用文本,定能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定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练笔成为课堂上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上一篇: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运用,培养不同流向...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