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10-10 07:24:56

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 介绍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黄山市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17-0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在我国范围内分布较广的一种油料树种。油茶可以制成茶油,茶油含有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健康、高档的食用油,有“东方橄榄油”之称。长期食用茶油有降低血压、血脂和预防心血管病等功效。油茶除了可以制成茶油外,茶饼也可以广泛利用,其是生产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机床抛光粉等的重要原料。茶壳在提炼茶碱、栲胶、制造洗发香波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油茶树耐干旱瘠薄,在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发展油茶产业,不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当地生态建设,是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好产业。黄山市是安徽省油茶主要产区,油茶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1 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属中亚热带北缘、酸性红壤黄壤地带,土层深厚,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宜油茶生产。据史料记载,黄山市栽培油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以祁门县、休宁县和徽州区最为集中。20世纪70年代是油茶生产发展的兴盛时期,1972年油茶林面积达到1.73万hm2,1979年油菜籽产量最高达到3 757 t。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油菜、大豆等高产良种,草本油料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上当时茶油加工技术落后,初制毛油口感不好以及种植油茶比较效益不高等因素,林农放松了对油茶林的管理,导致大量林地荒芜,面积锐减。至20世纪末,全市油茶林面积保持在4 000.00 hm2左右。

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油茶生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新造与低改相结合,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油茶产业呈现大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全市油茶面积达8 566.7 hm2,油茶籽年产量达到2 510 t,年产茶油3 526 t。全市茶油加工企业达69家,其中专营茶油加工企业11家,兼营58家,油茶产业总产值3.4亿元。根据《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15年,全市建设油茶林基地1.73万hm2,其中新建1.20万hm2,培育和改造低产油茶林0.53万hm2,建成省级优质油茶苗木繁育基地4~6个,省级油茶龙头企业5~7家,创建油茶知名品牌3~5个,茶油总产量达到1万t以上,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左右,年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油茶产业成为重要特色产业。到2020年全市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93万hm2,年加工生产茶油2万t以上,产品精加工率达80%以上,油茶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1-2]。

2 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资金制约

主要体现在融资渠道不健全。油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根据油茶栽植成本核算,黄山市新造油茶林前期正常投入需2.565万元/hm2,低产林改造投入为8 100元/hm2。按黄山市每年新造油茶2 666.7 hm2,垦复油茶林1 333.3 hm2的标准,油茶产业建设资金将达7 920万元。由于资金投入过大,无论对于油茶开发公司还是分散的农户,仅靠公司和个人的自筹资金远远不够。虽然近年来中央、省、市和区县各级财政对油茶发展投入一定资金,但远不能满足油茶实际生产需求。只有通过信贷资金支持,才能真正解决油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因此,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机制,加大信贷支持油茶建设力度[3-4],确保油菜产业发展。

2.2 经营制约

主要体现在林地流转机制不畅通。现代经济对发展油茶产业提出了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黄山市为了发展油茶产业,结合当地土壤和自然资源条件,对当地油茶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规划,主要在祁门、休宁、歙县、徽州区、黟县等山区县发展油茶茶叶,要求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而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黄山市油茶林大多属于分户经营,经营者单兵作战。加之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户对低产林不再采取任何促进措施。近年来,黄山市通过积极引导林木和林地合理流转,公司和大户造林明显增加,但受思想落后、认识不足、市场发展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油茶林发展难以集中连片发展,黄山市的油茶林面积虽然有8 566.7 hm2,但千亩以上的连片基地极少。由于没有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无法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优势,生产效益低下 。

2.3 效益制约

主要体现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一般油茶林挂果需要3年的时间,结果需要5年的时间,盛果期在造林后8年。新造油茶示范林在产量稳定后单产能够达到2 250 kg/hm2,按油茶籽当前的市场价格12元/kg计算,平均收益2.7万元/hm2。目前,黄山市油茶发展形势为“两头热中间冷”,注重良种育苗和产品加工短期效益,但是大部分农户忽视油茶林的管理,对油茶林实行粗放式管理,仅仅只是砍抚和看管,对垦抚、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基本不采用,加上更新改造老油茶园时良种壮苗的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油茶产量一直较低,经济收益低下,群众种植油茶林的积极性不高。2010年全市油茶籽产量仅为2 510 t,按挂果面积4 666.7 hm2计算,单产只有537 kg/hm2,按收购价12元/kg计算,产值仅6 444元/hm2。

2.4 加工制约

主要体现在产业化要求下,油茶产业链不完善。目前,黄山市油茶栽植的范围逐渐扩大,油茶林面积逐渐增加,但尚未形成良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完善的产业链。当地良种选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企业仅有休宁、祁门、徽州区、黟县等11家,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加工企业工艺水平较低,对茶枯饼、茶皂素及茶籽壳等剩余物仅仅进行初级的利用,油茶的综合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当地油茶销售市场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5-6]。

3 促进黄山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

发展油茶产业,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转变旧有的观念,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发展油茶的政策措施,宣传黄山市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宣传种植油茶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产业的良好前景,形成全社会发展油茶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参观学习,提高当地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坚定发展油茶产业的决心。将油茶种植大户、基层干部、有意发展油茶产业的群众集中起来,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要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三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油茶产业布局,齐抓共管,打破现有油茶生产“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良种壮苗是提高油茶果产量的根本保障,但如果没有基地建设和低产林改造,育苗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仅建设油茶基地,忽视油茶的加工环节,导致油茶增产不增收,不利于油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点仅仅只是放在发展加工企业上,不仅不能保障原料供给,油茶产业也不能健康、有序发展。

3.2 拓展资金渠道,完善融资机制

一是争取政策扶持。政府部门要尽量提高补助标准,在用足用好现有扶持政策的同时,继续争取增加投资规模及投资力度,增加油茶良种补贴,落实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专项资金。为了减轻林农的经济负担,还要对农资进行补贴,将其纳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范围;在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时,要将油茶生产所需小型机械列入其中。二是鼓励以短养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可以解决油茶林前期收益过低问题。油茶种植苗木小有利于套种,对林地的经营又有利于增强肥力,促进油茶苗生长,实行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立体开发,在油茶林下套种药材、大豆、花生、蔬菜,养畜禽。油茶林栽植前4年,每年纯利润可达1.65万元/hm2。三是完善信贷机制。要建立油茶林权评估体系和完善油茶林权林地流转机制,构建统一、快速、高效、安全的交易平台,调动金融机构发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3.3 创新经营机制,倡导集约经营

油茶产业要振兴,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只有集约经营,才会实现效益,形成产业。要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促进土地合理流转,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是积极打造流转平台。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安徽省江南林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鼓励油茶林地进行流转,开展转让、竞买等业务,确保油茶林地流转顺畅。二是合理规范进行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宏观上对油茶林的流转、中介服务进行管理。大力宣传森林资源流转的好处,使广大群众改变陈旧观念,立足长远经营意识,积极支持和参与流转。三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只有做好利益的分配工作,在保障林农利益的基础上也保证企业的利益,才能促进油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4 加快技术推广,提升经营水平

油茶产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每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要加快技术推广,提升经营水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广应用油茶优良品种。良种是高产的基础,只有根据栽植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才能确保高产、稳产。二是扎实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发挥科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实际生产中。

3.5 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品牌战略。鼓励现有茶油加工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展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大型加工企业或建设基地。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油茶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质量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茶油名牌产品。同时,应尽快注册绿色商标,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努力提高名牌茶油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黄山市油茶核心品牌。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目标,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根本,实行龙头带动是关键。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采用就地培植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和扶持1~2个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和发展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和股份制合作参与的经营模式,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是循环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油茶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即上游生产所需的肥料来源于下游生产的茶粕有机肥,中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源于上游生产的油茶果,下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源于中游生产的茶油及其副产物茶粕、茶壳等。这种经营模式涵盖了产业上游的种苗培育与推广种植,中游的茶油加工、精炼,下游的茶油及其副产物茶粕、茶壳等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油茶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韩海祥.广东省油茶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园艺,2012(6):29-30.

[2] 陈永忠,王德斌,刘欲晓.湖南油茶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4):50-52.

[3] 黄永芳,陈红跃,雷治国,等.广东省油茶生产状况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4,22(3):77-79.

[4] 韩海祥.广东省油茶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园艺,2012(6):29-30.

[5]史小华,彭佳龙.浙江省仙居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171-172.

[6] 韦强.广南县油茶良种化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0(2):18.

上一篇:清远首个国家级 技术中心 落户高新区 下一篇: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项目规模层次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