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推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究

时间:2022-10-10 06:56:15

“产城融合”推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究

摘要:产城融合是促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先对产程融合概念及内涵进行梳理,其次对产业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对辽宁省现阶段城镇化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促进产城融合为契机,提出促进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和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不一致的背景下提出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将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以产业为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并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最终达到产业、城市、人三者有活力的共同发展模式。

有关产城融合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从产业与城镇发展方面,张道刚认为城市与产业的发展应保持一致,城市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而产业是促进城市更新发展的动力。从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方面,李文彬、陈浩认为产城融合对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体现了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最终导向是回归人本。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方面,林华认为产业结构发展应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和人口构成又共同决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居住模式及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城市、就业人口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是城镇化进一步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结合,同时也是各类生产要素的高度集合。1.产业发展是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人口是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而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发展。2.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一方面,城市通过自身比较优势吸引各类丰富的生产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城镇基本设施不断完善,制度环境逐渐成熟,区域消费市场初步发展,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当前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截止2015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率高达67.05%,城镇人口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已由1993年2071.1万人,增至2014年2944.4万人,平均每年新增41.59万城镇人口。然而,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城镇化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均衡

2014年,辽宁省城镇化率高达67.05%,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江浙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辽宁省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以沈阳、大连为代表的辽中、辽南两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较高。人均GDP通常侧面反映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正常情况下人均GDP越高城镇化发展水平越好。2015年沈阳、大连城镇化率均高于75%,人均GDP平均6万元,,相对的丹东、葫芦岛城镇化水平均在45%左右,人均GDP均未超过2.5万元。明显的低于沈阳和大连的城镇化水平。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分化趋势。

(二)小城镇化发展缓慢

与大城市相比,辽宁省小城镇的发展较为迟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较弱。而产业发展所需生产要素主要集中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或城镇难以吸引足够的资源,难以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降低了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

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政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农民“进城难”、“留城难”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都市生活成本高:高房价、高消费等,使得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民在都市难以生存;另一方面,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价值观念差异大成为农民顺利市民化的阻碍,即使农民顺利进入城市,也难以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

四、促进“产城融合“提升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

产业发展应因地理环境、人口聚集、文化差异、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而因地制宜。一方面,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集聚,地理位置差异,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就地增强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提高城镇发展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改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镇综合交通发展、卫生系统等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口市民化

人口是城镇化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依靠产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就业水平,是人口市民化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技能方面: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流通方面:增强当地相关的信息流通,如就业信息、培训信息等便民服务,促进劳动力灵活就业。文化宣传方面: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就业人员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环境。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一方面相对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发展周期短,聚集量较大,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不高,能在短期内吸纳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为市场的发展,带来多样性,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定城镇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玉芹,文丽红.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4):64-67.

[2]许德友.以“产城融合”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5):34-37.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作者简介:陈媛媛(1990-),女,河南唐河县人,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

上一篇:“实”“细”并进 遁“术”有道 下一篇:三人制排球赛在高中女生选修课中的有效性研究